跳到主要内容

札记 | 2022,活着

· 阅读需 23 分钟
  1. 行动的力量:不要让遗憾永远都只是遗憾
  2. 平凡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3. 控熵的艺术: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
  4. 当下的价值: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5. 感谢的意义:大声告诉你们其实我很在乎

行动的力量:不要让遗憾永远都只是遗憾

离新年过去已经有几天了。

我总想说点什么,为自己,也为我的朋友们。

好吧,诚实点,主要是为自己。

因为总觉得,如果不说点什么,那么很快地,我在这个时间点上所经历的这几年的思考都将淹没于无尽的黑暗之中。

我本来是很想写一点宏大的东西的,但是后来发现,难度过大,遂放弃。

picture 12

所以,选些容易的罢。

还记得我最遗憾的是,在我所负责的某个社团交接之际,与所负责的某个商业项目收尾之际,未能及时地给他们一份总结,我原以为自己会记得,我相信我总有一刻会有时间、心情恰好地去做,却毫无疑问地离那份履约越来越远,成为最终的“坏账”。

这是我所背负的一些愧疚,一些可能影响不是那么大,但一生都会觉得有些愧疚的东西,因为关于有始有终,我们本可以做到,但我们没有。

我不想这样。

至少,我不想以后都这样。

既然意识到了有始有终的价值,我决定,我一定要写点东西出来。

这关乎我内心的一份尊严。

所以,我正在尝试。

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

平凡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一个人并非时时刻刻都喜欢与擅长思考。

于我,旅行时、沐浴时、深夜望着街道或是星空时、绝望时,会。

所以从微观上,因了今天的小雨,我独自骑车去核酸路上,经过一处菜市场,大爷大妈一个个笔直地林立在场棚下,靠近马路处是一个烟火桶,噼里啪啦静静燃放着。

那一刻,很美。

是平凡生活的美。

我很想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时刻,但那样旋即就破坏了整个街道的氛围,多有不识趣之味,便立即作罢了,只同样静静地记录在心中。

继而流淌到“纸”上。

幸而,我是确有一些照片的,关于这类。

二零二一年八月三日,晌午,我和驴友从雅安进发新沟,80 公里,海拔 540 到 1200,烈日炎炎。

我一路惊叹,雅安竟然有这么多“背篓客”,年轻的、年迈的、男的、女的,他们就那样背着箩筐,然后走去似乎很远的地方。

而路上,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位老婆婆。

picture 1

那时我们正好是下坡,迎面一步一步不紧不慢的老婆婆一下吸引了我们注意力,在热情地打了招呼后,体力勉强能够支撑的老婆婆向我们友好地伸了伸手,没有其他言语。

其实不仅仅是她。

八月十日硬闯尼玛贡神山,山脚遭遇暴雨,我和驴友不得不被迫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恳请落脚。舍主是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手里的念珠不停地转着,看得出来年龄已经相当大了,卧着不能动弹。

你知道我最心酸的是什么吗?

是床的另一边的柜台上放着的苹果,已经都腐烂了。

可即便如此,她仍旧是那样努力地生活着。

她床边便是一张窗子,能看到外面的马路,此时此刻,我只想着,也许她的可能比我还大的孩子们,该归来团聚了吧。

时间催人紧,我们不方便久留。于是很快又上路了。

又历经约莫一个小时的攀爬,我们于黄昏之际抵达了尼玛贡神山观景台,风雨已摧残地我们狼狈不堪,驴友妥协地住下了。

可倔强的我没有。

我不知道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不会还那样选择:即便夜幕降临,大雨滂沱,也要翻越卡子拉山 4700 米黑夜的恐惧,只为完成既定的计划。

夜晚八点半,终于在渺无人烟、云雾缭绕的地方见到了一户人家,我走近询问离山顶还有多久,接见我的是一位十几岁利落的小姑娘,她那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我相信,这里便已经是山顶。

picture 2

那一刻,我暗暗感动到什么是天道酬勤,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抵达终点的那一刻。我们也许往往迟到,但我们绝不会不到。

时至今日,我偶尔也会想起她,在这四千七百米的最高峰上,每天都会想些什么。

你若问我平凡的意义,我想,大概就是,不卑不亢,内心坚定地活着,哪怕背负沉疴,哪怕无人问津,哪怕与世间最稀薄的空气为伴。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已经幸福很多。

也许不。

但有一点我是如此肯定,我们都要努力地活着。

这是我最想说的。

picture 3

控熵的艺术: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

在活着成为共识之后,我们方能进一步讨论一下,如何活着,如何更好地活着。

显然,如何活着,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作为碳基生物,能呼吸,有心率,便是活着,而这一切,都是后台程序,是自动运行,不受主观控制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 XXX 地活着,之所以不直接得出“如何更好地活着”,是因为,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如何更坏地活着”。

因为有一种方法论叫反向操作法,比如说如果某个女明星基金经理每年都亏,那我们反向跟她操作即可。

确实,是有人提出如何更坏地活着的,然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反向操作都不容易,例如经常晚睡(我们正是这么做的)、奢侈消费(正合我们意)、沉迷游戏(老带劲了)……

你发现了吗,每个人都几乎知道如何活的更好与更坏,结果,很少有人能真正活好。

反向操作并不是万能的解药,因为我们无法喊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也无法给出一个人如何更好地活着的终极解决方案,毕竟变好的标准几乎是相同的,但变坏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

我想从我的专业领域给出一点自己的体会,那就是:控熵。

为啥程序的世界,总能精准地运行,抛开外部与底层复杂的设计不谈,有一点尤其值得我注意:“栈”。

一个正常与复杂的程序,时时刻刻都会处理海量的输入与输出,在其初始化的时候可能仅仅是几个函数与几个线程,随之却会爆炸式增长,但最终会平息下来,这是一个好的程序。

所以评价程序的核心在于首先理解程序是如何管理“爆炸式增长”的复杂性的,答案就在“栈”,以及一切与“栈”相关的概念、内容、范式。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程序,这里不展开讨论是否有上帝的存在,因为即便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被上帝设计且运行的, 难道你就要毁弃重开吗。

即便你想,终究是没有重开选项的。

我们每天遇到的新的人,听到的新的故事,面对的新的难题,处理的新的琐事,一笔一墨,都是自己的人生,凡所经历,都成了我们的过往。

但这个过程,不无超脱的解药。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企图从 AI 理论那里学来什么预测人生的诡计,现在我已经决然放弃了。

我们要花多久才能意识到,很多预测都是徒劳的,很多预期是不可预期的,但如何应对是永恒的,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处理任何困难的程序:控熵。

你知道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崩溃,然后“重开”了吗。

是因为整个系统的熵急剧增高,无法破局了。

比如一位博士生选择自杀,在论文中了顶会之后。

比如一位程序员选择自杀,在被对象逼迫威胁后。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这么走向灭亡的:

有一个看起来很甜的罐子,他打开,尝了两口。

接着再打开,又尝了两口。

最后喝到了一口毒药。

他懊悔不已,可是那几口甜药已经下肚,无法赎回了。

如果他会控熵的艺术,他至少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第一种,先喝了两口甜药,然后结清所需的代价,他将不欠瓶子什么。于是再喝两口,再结清。最后喝到一口毒药,他便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第二种,在打开罐子之前他已经备份好了整个系统,喝了五口药后,立即回滚。熵便清零了。

程序的核心是每个函数只负责自己的那部分是正确的,错误将提交到上级,整个程序的错误将有一个专门的异常处理程序处理。

例如在安卓系统中,每个程序一旦产生了异常,将会被 runtime 主程序直接杀死然后重启,而不会选择费力地去修复。

在我学习程序的这几年,这些理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让我时刻保持关注自己的“熵值”:我的“程序栈”里目前正在处理哪些东西,处理的优先顺序是什么,现在是否合适再加入什么。

所以从我自己来说,很感谢这几年的风雨豪迈,无数的挑战与压力教会了我宠辱不惊的扫除力、修复力和定力,让我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大脑是一片足够强大的 CPU,让我在遭遇战时能够第一时间问到:

  1.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背景。
  2.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路线。
  3.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支持。

而非: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picture 10

虽然从悲观角度,人永远不可能像程序一样精准地活着;从感性角度,人有时候就需要一些“信仰之跃”。就像战争年代,有信仰的人不少,但活下来的不多。

所以,我也仅仅只能从我的一些感受中,给出一点点参考建议: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与过程,控制自己的熵值,这样即便泰山崩于前亦能面不改色。

毕竟人这一辈子,生死而已,浮寄于天地之间,能醒着活,便不醉着过。

当下的价值: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很多时候,无非只是想做成一件事。

可我们始终会碰到做不好的时候。

一年,甚至又一年,都原地踏步的感受,我想,有人会明白。

我们总希求上天能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等项目结束了,等考研结束了,等这个月过去了,我们把主动权交给等。

我们很多时候,似乎能做的只有等。

但这并不是全部。

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喝鸡汤了,但我强烈建议没有喝过的可以喝一喝, Mateusz M - YouTube 曾经给我过许多力量。

picture 4

印象最深刻地一句话便是:“你永远也不会准备好”。

难道不是吗?

PPT 永远是最后一刻还在奋力修改着。

程序在最后交付的时候还会有 bug。

约会过去了三天还会思考那天的帽子是否不合适。

……

生活,有时是会这样的。

但即便真地遇到了“可预期的失败”,那又如何呢。无非大哭一场,无非在深夜里买醉,无非连续三个月躲在虚拟世界。

之前一位“八年抗战”的研友问我,如果我站在他角度,我会选择怎么做,随便找个人结婚?或是继续透支考研?

我说,不,我给不了你答案。你只告诉了我你的现状,这是一个点的信息,我无法根据这个点给你建议。

我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明白,过去墨迹已干,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与将来。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七十岁了,眼里还能有如孩子般的光;而有些人才二三十岁,却觉得人生一片黑暗。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那是因为前者没有经历过后者所经历过的事,你没有资格去指责后者。

是。

所以我确实没有资格说任何别人的事,包括这位研友。

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

天不救兮,唯有自救。

每一朵花开,都会划过时间的寂寞,静待花开。

picture 11

感谢的意义:大声告诉你们其实我很在乎

不知不觉,又胡诌了一顿文字,我向来不是很擅长表达,很多时候,也没有多少表达的意义,但我依旧还是努力去表达些什么,与我而言,这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是时候到了表达我最不擅长的一部分了,关于感谢。

我理解中的感谢,也许未必是不落俗套的,但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确实很想感谢一些人。

我知道,感谢是不能乱感谢的,否则会让被感谢之人面里无光,所以我忖量很久,考虑到我其实是一个毛病如此多的烂人,也许仅在某一些领域小有一些收获,所以我希望能将我自己抽离分解,针对这些分别感谢。

第一,考虑到这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原创公众号,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所以首先感谢所有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们,尤其是考研自习室那段时间,让我又结交了几个一起奋斗的好朋友,他们鲜净可爱,带给我很多力量。

第二,我也没指望通过公众号去赚钱,我知道某些公众号随便一发文章,打赏都能上万了, 贫富差距很大,但我确实不在乎这个,做技术的人一般都比较务实,但还是很感谢一些朋友经常能够慨然相助,混点馒头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第三,尽管我菜到一篇论文也没发过,并且已经离校很久了,但还是特别感谢金融学院郑登元老师曾经给过我学术上的指导和为人上的表率。郑老师是我们台湾的好朋友,孤身一人在南京,办公室经常秉烛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每个学生临走时郑老师都会亲送到走廊,在“学风日下”的当代,让我感受到建国年代学者为学的风范,让我觉得学术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一件事,随手建模严谨分析成为基操,一步步影响我成长为一个理性人,感谢!

第四,很感谢一路走过来一直支持我的一些朋友,尽管生活所迫,山海所隔,我们都不能有一丝机会可以畅快饮酒。人生往往是这样的,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才会眼里有光,内心有火,我们每个人看似如此孤独,但我们永不寂寞。

picture 5

picture 6

picture 7

感谢是感谢不完的,即便是和你正争锋相对的“敌人”,也有很多值得感谢的地方,因为他们让你成长更快,同时他们也一定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唯有以永远热忱的赤子之心,面对这个世界,才不枉走此一生。能微笑,绝不愤怒;能愤怒,绝不妥协;能妥协,绝不后退;能后退,绝不止步不前!

2022,活着!

picture 8

picture 9

谨以来自五千二百米对八千八百米的仰望,祝我所有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勇往直前!And the most most most important: MAY PEAC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