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高:罗切斯特大学申请经验
基本信息
姓名:左武高
不能将你打倒的痛苦能使你更加坚强。
原学校院系: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CFA 方向)
目标学校院系的 offer 情况:罗切斯特大学商业分析
实习经历:在埃森哲和尼尔森做过一些 research 的工作,尼尔森做的比较多一些,主要是 market 一块。
因为我的实习经历并不是很突出(直白的说就是有点水),就南川笔记的读者而言可能没太多参考价值,所以这里不多做叙述。
奖项经历:主要是学校的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一类,也没有太突出的奖项
个人简介:
我是一个有点学究气的人,从小就喜欢读书。
我涉猎的领域很广泛,也因此很看重知识系统的构建,喜欢一些宏大叙事的主题。
在对自我方向的管理上,我更信奉美国近期兴起的以价值观导向的模式,而不喜欢古老的以投入、产出为导向的模式。
我认为那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在很多决策上我可能会显得有些情绪化。
这可以被认为是缺点,虽然我本人乐在其中。
大学经历
我刚入学时,对大学的状态其实是有几份不满意的。
在我原本的想象中,大学应该是思想交流和发挥青春活力的地方,然而现实却比我想象中的骨感,周围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环境。
那个时候我还是处在一个艰难的破壳的状态。
因为当时学业并不繁重,我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看一些闲书、看一些网课。我那个时候最喜欢的是网易公开课,从里面可以获得很多名校的公开课资源,虽然后来有了很多更丰富的公开课资源,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初的平台,这也许就是初见效应的作用。
那个时候我喜欢的主要是心理学、物理学方面的网课。之所以喜欢心理学也许是处于我天生的喜欢内省的本性;喜欢物理学则是小时候留下的兴趣。
我对经济学的涉猎刚开始完全是完美主义心理的驱使,因为我实在觉得学校的教授和教科书讲的内容太浅,完全是碎片化的概念、法则,缺乏连贯、严密的知识系统包括我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很多假设十分不以为然,我当时就在想既然经济学家明明知道这些经济理论有局限性,理论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为什么又好像理所当然的把这些东西应用到现实当中?(南川注:有多少人这么想过的,请在留言里举个手好吗?)
按照我小时候看过的物理学的标准,这种理论作为工作假设(定理,假说都属于此类)是极不合格的。所以当时我收罗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经济金融的教科书和实际案例集,试图去理解这些理论。
到了今天我对经济学家将经济学严谨化和体系化的尝试已经有了敬畏心,毕竟经济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系统,在经济研究上走出一步都相当困难。
但是我依然不是非常认同过分追求将经济数理化的做法。因为就我的理解水平,目前至少本科接触的经济金融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依托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做成的模型,这类模型在金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问题就在于跳过了逻辑分析的阶段,导致常常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只有少数高水平的经济学者可以将逻辑和历史数据结合起来。
- 另一类是依靠假设,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经济事实,比如用金融工程学中用随机过程描绘股票价格,博弈论由博弈理论导出数学模型,再由数学模型反过来解释博弈结果的研究方法,而常常导致为了迎合数学模型的应用而不得不设置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假设,后续放宽假设的结果又往往使模型过于复杂,难于应用。
我不太清楚这些问题是否会随着学术的发展而得以解决,但很明显在短时间内,轻易放弃以经验为基础的古典经济理论的思考方式,而将经济完全数理化是很难的。
虽然我本人不经常炒股,但是从我认识的炒股的朋友包括金融业的从业人士反映,他们对于数理模型,也只是充当一种让思维更加严谨、去情绪化的工具。
与量化大佬南川(南川再注:。。。)相比,我对于金融和量化的兴趣其实一般。我更喜欢从人的角度看待经济,因此我更喜欢古典经济学的框架,虽然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分析框架在所有可以量化的方面指导意义更强,古典经济学则更多是方向性的分析。
我想我的这一喜好也是我转向 analysis 和 consulting 的原因:我更喜欢从实际案例和信息中首先提炼出观点,然后再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这有点违背逻辑学上的要求,但是我认为这更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
大三的时候,我开始考虑我将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之所以想要转向商业分析师方向,也是由我自己的个性决定的。相比较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金融领域,我觉得我比较适合更偏学术、理论性的工作。所以在结合了一些学长的建议之后,我转向了偏分析的方向。
虽然我在计算机基础方面根基比较浅,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条比较适合我的,同时也是发展潜力不错的道路。
留学经验
留学是极其个人化的
我觉得留学是个极其个人化的东西。
首先要问的是,你究竟是奔着一个什么目的留学的? 如果有多个目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又是其次的?
就我而言,我觉得说学习知识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目的,因为学习知识国内的学校同样可以提供,留学显然是为了获得一些在国内无法体验到的东西的。
我之所以希望去美国留学,最初的动因来源于我在网易公开课上看到的美国名校的公开课程。我从中收益匪浅,让我能够体会到教授确实想让你明白一些道理,以及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而国内的许多普通高校明显还遗留着应试教育的风气:着重于解释是什么,而缺乏对为什么的探讨。
同时留学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打破舒适圈的机会(舒适圈这个词最初只在心理学领域用,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真正做到打破舒适圈其实很难,尤其是人年龄越来越大以后(虽然我现在年纪不大~~),打破舒适圈可能会让人有挫折感。
我自己也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感受,但是人(至少我这一类型的人)是向往未知、厌恶平常的,像我这种看着日本热血动漫和美国式英雄电影成长的人都有一种希望破壳、获得重生、认识新世界的冲动,这也是我的主要动力之一。
留学需要量力而行
我觉得你首先要认清自己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以及你可能达到什么层次,不要过分高估自己,也不要过分包装自己。
我认为留学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你需要衡量留学是否有意义。
如果你觉得你能申请到的学校低于一定档次,那么留学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我个人认为全美排名 50 以后的学校留学价值略低一点,但这也不是绝对。熟悉留学的人应该都知道排名水分很大,所以还要结合一些在该校留学过的学长学姐的留学体验、该校在行业中的声誉等确定。
此外,如果留学并不能带来好的环境、好的教育,不能对你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有帮助的话,那么尽早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将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经济学上,这就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
第二点就是不要过分包装。
因为国内申请国外研究生经常出现过分包装的情况,依靠这些手段申请上名校,常常会因为德不配位而收不到原先所预想的效果。
我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是不太推荐通过一些旁门捷径上名校的,比如哥大和霍普金斯的一些项目可能更容易申请,也有名校的名头,但容易出现“交一流学校的学费,享受二流学校的教育”这样的情况。
留学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好。
留学需要抓住薄弱环节
美国留学最重要的四个硬指标就是GPA、托福、GMAT 和工作经验。
GPA 和工作经验是大学四年奠定的,可操作空间不大,因此这里重点讨论托福和 GMAT 两项。
除非你像大神一样,精力十分充沛,可以多线同时开工,否则就需要确定优先顺序,而优先顺序主要按照补缺的原则。
因为大多数美国大学更看重面试和工作经验,托福和 GMAT 更多是达标性的(这一点在其他国家不一定适用,例如我听说英国就很看重成绩)。
对于我而言,GMAT 就相对容易一点,虽然 GMAT 的英文要求事实上比托福要高,但因为我的强项是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而口语能力偏弱,所以相比而言包括口语能力考查的托福就更难一些,所以我花费在托福考试准备上的时间要远高于 GMAT。
另外,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报辅导班是需要的,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绝对自信。
留学院校的选择建议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目标院校的选择问题。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相信许多人是因为对本科教育体验的缺失而选择留学的,如果留学的结果依然不满意那显然会给人生留下遗憾。
我认为目标院校选择的几个标准之间的关系是地域>学校声誉>综合排名>专业排名。
有很多留学生是根据排名选择目标大学的,但这其实并不准确,排名的猫腻很多,同学们自己在网上查询就可以知道。因此我在后文提到的排名并不是各大机构公布的排名,而是结合各种信息后自己得出的个人排名。这个个人排名需要自己的努力,很难让别人代劳,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个人性。
我认为学校所处的位置很重要,因为学校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社区,它是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大社区而存在的。
比如在美国有很多排名靠前的大学所处的州,城市的经济条件却不好,那么以后想要找实习、找工作就会困难许多,尤其是中国人在当地缺乏社区关系网的支持。所以,选择经济比较发达、机会比较多的地区留学会更好一点。
学校的文化环境也同样重要,有人喜欢华人比较多的地方,而有的人则喜欢融入本地的文化。我是不太推荐留学生留学后困守在华人圈以内的,虽然融入当地文化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既然本心是想要突破舒适圈的束缚,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向外走呢?同样地,融入大学文化还面临政治倾向的问题,这些问题国内的同学很不熟悉,但是如果你想要留在当地,那么这是你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然后是专业排名和综合排名的问题。我认为这取决于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如果你对自己所想要从事的专业非常明确,那么你当然应该根据专业排名来选择。
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太有把握,那么我建议还是选择综合声誉较好的大学,而不是看专业方向。
因为如果专业不对口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弥补的,但是大学资源的差距是很难通过个人方法弥补的。
其他
关于留学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文化差异方面,这里就不做过多叙述了。
未来人生规划
我的人生规划是包括两个部分的:一个是职业规划,一个是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前者更多是谋生的考虑,后者是个人兴趣的考虑。
职业方面,我目前认为我最适合的职业是商业分析师,细分领域可以是市场的,也可以是媒体方面的。
个人兴趣方面,我目前的情况是读书多,而阅历少,这部分是由我的性格决定的。我现在的知识体系存在框架完善、但细节缺乏的问题,因此将来需要更多的经历(虽然我不确定 25 岁以后的阅历能否弥补过去的缺失)。
对学弟学妹想说的话
如果你还在上大一的话,那么你大概会和我一样,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愿望。
随着你在大学中的经历成长,这些愿望中的不少都会逐渐破灭。
但是,无论如何都要记住自己的本心。
只要你不放弃,早晚都能找到一条现实和理想结合的道路。
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是任何破壳的过程都是痛苦的。
要相信勇气和坚持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懦弱和妥协则一定会有代价。
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也许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但是你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最喜欢的一首歌
最喜欢的一首歌:Beli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