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版本:0.17.0+

张澄禹:LSE申请经验

基本信息

姓名:张澄禹

王逸成拍的张澄禹(二)

性别:男

专业:金融(南审),数理经济与统计(伯明翰)

目标院系:伦敦政治经济大学

GPA:3.48(南审),84.83(伯明翰)

Percentile:50%(南审),2%(伯明翰)

雅思:7.5(英国考的),7(国内考的)

Preliminary

在接到写这么一篇推送的邀请之后,我就在想写些什么能给它赋予一些价值。

对于这篇推送的受众而言,我个人俗套的、可能有点像逆袭的故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并不与读者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直接相关——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也许读者根本不需要所谓的逆袭。

因此我在想给出一些不成熟的,我自认为好的,也许可供复制的经验或建议也许对(可能会有的)读者更有意义。

当然为了更好的叙述,我也会穿插一些个人经历,我自己的或身边同学的。

出国动机

我出国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在进入 EFIT 之前我其实并没有非常坚定的出国打算。但进入 EFIT 之后,我了解到了 2+2 项目。由于我并不希望在参与竞争激烈的考研,因此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出国学习。

当然,我自己也希望了解英国的教育体系,希望自己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GPA 和标化成绩

我在南审的两年就在划水,在南审的考试我可能就只靠考试前的一周突击复习,所以就导致 GPA 非常低,可能就是刚从高三出来想放飞自我吧。不过现在来看这件事情可能对我的申请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还是建议各位想要出国的同学最好从大一开始就好好读书吧。

到了英国之后,我开始有了些许转变,当然主要也是因为 peer pressure。但其实我的成绩也并不属于最 top 的那个区间,学习方法也基本和王逸成同学相似,因此就不多赘述了,请有需求的同学移步王逸成同学的推送。

【详情见关于王逸成的推送】

至于雅思,我在国内考的时候准备的还算充分(刷了几本剑雅),最后也就只有 7 分。但是在英国裸考也能有 7.5 分,我觉得成绩提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 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大量阅读,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
  2. 在英国似乎打分会比国内稍微松点(我是指口语和写作)。当然我觉得国内雅思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压分,如果你有自信觉得你的分数是偏低的,你是可以去复议的,我在国内的那次雅思考试就是复议后口语+写作一共提高了 2 分。

当然如果你想申请比较好的英国(或美国)的经济学项目,GRE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化成绩。我在大三暑假忙于暑研并没有准备这个,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考一下(国内的同学可能是必须要考的),尤其是将来想读博的同学,因为你接下来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事情嘛,总归是越来越多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当时申请 LSE 经济的时候,admission office 那边并没有因为我 2+2 的背景免除 GRE 成绩,后来还是打了好几通电话才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如果不想生活出现波澜的话,还是提早准备好这些吧。

总的来看, 成绩(2+2 更看重英国成绩)对于想要出国的同学(尤其是英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如果有相关打算的同学一定要保证绩点。

可能有启发意义的经历

到伯明翰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经济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就萌生了想继续深造的打算并从那时候就开始做了一些规划。我在伯明翰的第一次考试考的分数还挺高的,于是和经济系的一位教授交流了几次,表达了自己将来的打算、感兴趣的方向以及有找 RA 的想法。幸运的是,这位教授给了我非常积极的反馈并且为我提供了带 funding 的 research assistantship。那个暑假最后做的东西质量也还行,后来也有在华威大学一个跨学科的会议做了 presentation。因此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同学,我觉得主动和本校或外校的老师多交流交流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很上心的,再加上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他们曾经都经历过,因此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对于一小部分想做 RA 的同学(这个概念可能在国外更加普遍,但国内最近也有流行趋势,比如最近教育部好像有鼓励高校开发这个东西),我觉得成绩(对 2+2 的同学仅指国外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一般而言老师只能根据成绩评估你的潜在能力(当然有好的 written work 是加分项,这能展现你的逻辑和写作水平)。但是根据我个人申请经历,RA 对短期内的研究生申请(尤其是英国)没有太大的加成,因此我并不建议没有读博打算的同学去做这件事,对申请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 GPA。所以请不要为了申请研究生而假装对学术感兴趣去欺骗老师情感,这样不仅没用还可能会影响以后真正有需求的同学。

关于王逸成同学提到的理性人假设和决策方面的东西,首先我切身体验到在大学期间做决策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选项太多了且没有一个确切标准来指导决策,那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可能可以成为这个标准(如果你愿意的话)。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点是理性其实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Kim et al., 2018)。一方面,以前的决策水平比较低并不代表以后依旧会如此,比如我现在可能就有些许改进。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没办法很好作出决策,读书也许能在这方面有所帮助。我个人也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晚一些进入就业市场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个话题应该也有不少论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是教育,而不是教条。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崇尚理性的,这个世界本就应该是多元的。

Reference

Kim, H.B., Choi, S., Kim, B., Pop-Eleches, C. (2018),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in improving economic rationality, Science, 362(6410),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