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版本:0.17.0+

王逸成:剑桥大学申请经验

基本信息

姓名:王逸成

王逸成摄影作品:我

性别:男

专业:经济(南审)+数理经济与统计(伯明翰)

目标院系:剑桥大学

GPA:4.05(南审)+88.5(伯明翰第一年)

雅思:7 (考了好几次 7,每次小分分布都不一样)

GRE:154+169+3.5

引言

王逸成,2016 级 EFIT 同学,剑桥大学硕士拟录取。

王逸成由于其长发、可爱、温柔的人设, 有个外号:“小公举(主)”。巧的是,2016 年清华特奖得主陈立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位也都是各自院校的学霸!

我记得有一天,我途经文心的坡道,十米开外是一个穿着风衣、戴着墨镜与礼帽的男子踱着缓慢而又优雅的步伐。我一眼认出了他,但却可能是他先注意到了我,微笑地向我举起了手。

愿这世界温柔的人能被温柔以待,愿王逸成在剑桥大学的求学路上继续一马平川。但比起他的学术成就,我更希望他的精神世界能被大家了解、理解与认同。

出国动机

王逸成摄影作品:湖南路工地

高中的时候,我可以晚上在南大的郑刚楼三楼自习教室花几个小时仔细拆解一道数列大题的解题逻辑,再一步步做成笔记,并自己构造出类似的题目,却总是懒得去写英语试卷,想着随便糊弄一下了事:当时我妄自认为强行构造出很复杂的句子去讨批卷老师欢心,从句套从句套从句再分析句子结构选出正确选项,其实没什么意义。于是高考过后,我自觉不愿再进行一次大型统考,迎合考纲。其实不只是不愿意,我知道自己很难做好这样的一件事——我自己研究的内容不会考,考的内容我没兴趣。左右一想,得了,走 2+2 出国吧,不过就是得欠着我爹娘好多钱了……

国外的研究生采取的是自行申请的方式,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考研那种大型统考与相对统一的考纲与阅卷标准。 不过这样一来,可以作为评判标准的成绩就变成了 GPA,所以还是免不了考试。但国外的试卷评判标准由老师把控,所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一个问题背后的深入逻辑和细节是什么?有没有上课没讲到的可能性?课上讲的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漏洞?只要和考试题目相关,并且时间足够,都可以串起来往答题册上诌。我遇到的老师多数会根据小朋友们的理解深度给分。所以相较于考研,国外的期末考试可能更适合我。

(以上内容皆为个人拙见,我其实不是很了解考研它到底是怎样一种考试,可能它实际上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如果确实如此,还望各位海涵,是我见识短浅了。)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国外大学的平台大多数情况下会给后续申请国外的研究生一个加成。比如英国内部就比较认同他们自己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同等努力程度的条件下,在国外本科大多可以比在南审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申请材料

王逸成摄影作品:伯明翰的钟楼与樱花

我走的是 EFIT 的 2+2 去伯明翰项目,只申请了英国的学校,所以只列举一下英国学校主要的的材料清单。

  • A. 成绩单(包括南审前两年的成绩以及去伯明翰的第一年的成绩。伯明翰只有一年的成绩纳入材料是因为申请的时候最后一年的成绩还没有出来。)
  • B. 雅思成绩(各个学校要求不同,不过大多数经济学的项目申请的时点可以不提交雅思成绩,可以等之后再补。部分学校会免除 2+2 的雅思要求。)
  • C. GRE 成绩(英国部分排名靠前的学校会要强制性求陆本提交 GRE,2+2 不强制要求。)
  • D.推荐信(找老师要,一般要求 2 封。英国这里的老师多数会自己写,因为事关他们的学术声誉。)
  • E. PS,CV(这方面可以委托中介,也可以自己写。)
  • F. 护照

时间线

王逸成摄影作品:Freking绿色奶玻璃

我是在英国第一年成绩出来之后的六月开始准备申请的。因为找了中介,所以说是准备,其实也只是在准备英语标化考试。在这个时间点开始的原因是,每个学校对于英语标化成绩的要求不同:有些学校对雅思的要求高,有些学校可能根本就不需要;需要 GRE 的学校可能要求的分数不同。所以我认为在英国第一年期末成绩出来,对自己大致的目标学校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以后再在暑假准备英语会比较合适。

从前一句可以看出,英国第一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学校。所以我自认为在英国的第一年可能不要分散精力去准备英语,专心学习课内知识,会比较好。当然,申请也不是只有期末考试这一条路,如果能有很厉害很厉害的其他经历也很好。

关于英语的准备,GRE 分为语文,数学,以及写作的部分。我用了一个半月脱产备考(8 月 7 日到 9 月 20 日)。语文主要是填空题,从一些词里选最适合的加入给定的句子。但GRE 语文部分里涉及的单词极其古怪,专业性很强,所以需要不断地背单词

我个人是使用了网上给的 excel 词表,大约 2500 个,从 8 月 7 日备考开始每天背 360 个,后一天复习前一天的 360 个+新增的 360 个,再后一天复习前两天的 720 个+新增的 360 个。背完了再从头开始,一直背到考前一天。所以除了前两天,之后每天都要过 1080 个单词。就算到了后期比较熟练的阶段,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过完一遍,所以压力其实很大。

当然背 GRE 单词不是说要知道怎么拼写,只要做到看到这个单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因为题目是选择题,所以只要认识选项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具体怎么拼。

在背的过程中我会每 30 个单词分为一组,因为我觉得把 50 个或者 100 个分为一组让人觉得看不到尽头,实在很容易背着背着就不想背了。分完组后之后每背 10 个复习一遍,每背 30 个(一组)复习一遍,每背 60 个(两组)再复习一遍。每天的 360 个单词分为三份,每份 4 组,早上下午晚上各背一组,晚上再总体复习一遍。背单词的间隙就做一做填空和阅读,讲解教材的话其实我也没什么推荐,用的是新东方的教材

数学部分其实题目比较简单,一个星期里抽一天把做填空和阅读换成做数学题熟悉题型和专有名词就好了。作文部分我也没特别准备,考前看了几个模板就去考了,所以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经验,分数也比较一般。

雅思我是 12 月在英国考的。其实我觉得有条件的话雅思最好直接在英国考,考试体验比国内好很多,口语考官人很和善也会引导,考试过程其实就像平时聊天。不过如果陆本没办法出国考,并且不是十分有把握的话,我建议早点准备,多报几场。这是因为我自我感觉在国内的给分,很迷……

英国的学校一般会在十月份开启申请,记得早点准备好相关材料,早点投,中的可能会比较大。我是在十月下旬在各个学校官网上提交的申请。然后陆续在 11 月,12 月,1 月收到的条件录取。

学习经验

王逸成摄影作品:上课开小差制造橙子先生

其实我就是一个读了四年的本科生,不敢妄谈什么学习经验——现在或许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学习中可能就不那么有用;对我有用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别人。甚至还有可能我所谓的方法对我自己都没什么用,只是因为暂时没有遇到什么重大挫折,连我自己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而已。不过权且记下我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做法,博各位一笑:抄书

不是,我不是真的要叫人去把书打开来然后开始抄!我的意思是,得记点什么东西

一方面,我认为经济理论的逻辑性比较强,而记录这个动作强行拖慢了阅读的节奏,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有时间仔细思考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更易于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和漏洞。有些东西就是“看一眼啥都对,写一遍‘这什么玩意儿’”。

另一方面,作者或者老师的英文表达一般会比我自己更加准确和简练,抄他们编写的材料或许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可以看看什么地方加个插入语解释一下前文读起来会比较舒服这种。当然这种方法极其耗时,所以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使用。而且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抄的,比如数学还是该多做做具体的题目。

大学生活

王逸成摄影作品:居民区2

在南审的时候我的生活其实很规律,每天早上七点起床下楼洗澡,回来以后换好衣服,去超市买瓶水之后就去到当时 EFIT 的固定教室文济 209 开始看书以及上课。晚上不清楚什么时候回宿舍,但是如果回宿舍基本就开始睡觉。

得益于 EFIT 精简的课程设置,以及自由的氛围,我可以有很好的 work-life balance。具体体现为我基本可以在预习复习完上课的内容以后仍然有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王逸成摄影作品:中山码头轮渡

我经常会拿相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跑去各种奇怪的地方拍照,最有意思的感觉是中山码头的轮渡。饿了就去找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馆子要一条清蒸石斑和两碗白饭。晚上看书看累了的时候也可以经常出去江浦的各种地方散步。我经常会坐在广场边上看着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看小朋友在那里开电动小汽车绕来绕去。那边有时候路边会有摆旧书摊,可以在里面翻一翻看看有没有很有意思的书。

学校里也有很多让人感到很舒服的地方:晚上在文济四楼的天台可以看见不断有回宿舍的人;沁园的操场样式复古,每次看见心情都会很好;致远楼楼顶的空调外机和钢架暴露在太阳下,远处就是施工工地,十分硬派。不过到了英国以后由于课业压力和可能存在的治安问题,我的生活就收敛了很多。

所以按照普遍的定义,我大概没有特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别人在社团活动,我在吃凤梨罐头看电影;别人在宿舍聚餐,我在教室吃肉粽啃烧鸡;别人晚上操场谈恋爱,我在天台喝感觉也不是特别好喝的威士忌(对不住总请我喝酒的吴 sir,我真的感觉很多威士忌喝起来像煤油 hhh)……

总结下来好像就只有看书,看奇怪的书,出去玩,拍照,和吃饭。我没有加入特别多的组织,也没有特别多的集体活动,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玩,但是很开心。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偏好,写出来只是想说明或许非普遍意义上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当然这也有比较明显的弊端,比如有时候必须要 networking 就会很头大。

经济学学来学去经常要重复理性人假设,但实际上真正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绝对理性的。更何况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效用函数的形式肯定也有差别,就算是在完全理性指导下做出的选择也会不一样。所以我认为没有特别大的必要一定要去和大家保持一致,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做出的所有决定都十分完美。当然前提是在做决定时自己确实仔细思考过了一件事情广义上的成本与收益。

我感觉与大多数人一致或不一致都应该是结果的一个方面,而不应该是目的,否则就会有点本本主义的意思。

王逸成摄影作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