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版本:0.17.0+

邱婧逸: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申请经验

3501594463869_.pic_hd

一、申请香港的原因以及香港对我而言的吸引点

一开始给自己定的申请方向是英联邦国家/地区,首选肯定是主流留学国家英国,但是英国板块我的选校定位其实很单一,世界前一百的大学布里斯托足够保底,但是爱丁堡、曼彻斯特,甚至 UCL 这样的学校对我这样的背景来说都只能用来冲刺,所以想再增加一个地区申请,分散风险也给未来的自己更多选择。

其他英联邦地区,新加坡地区两所顶尖公立的难度实在太大,欧洲有不少质量很高的学府,但是在国内的知名度没有打开。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很强的个人实力足以弱化未来雇主对我的教育履历的印象,我还是很需要教育背景的光环去衬托下自己,所以选择了香港。

  1. 香港的学校相较于欧洲学府在内地的知名度更大;

  2. 相较于新加坡,香港的公立学校选择面更广;

  3. 香港距离内地近,对于秋招等信息的敏锐度会比海外更强一些,同时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的机会也会更多一点。

  4. 虽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不同的思想理念,我认为香港在金融领域相较于内地还是有一定优势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的。加上从小对香港大学有执念以及粤菜实在是太精致!太好吃了!所以选择了英港联申。

二、对目前香港局势及大陆学生入读港校的影响的个人看法

我在香港社会最动荡的时候投递了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申请,一是因为我中介的合同已经签订了,所有款项已经支付了,不想浪费这钱...二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遇。

我个人认为自己的个人实力其实不允许我在留学问题上有很多主动权。我觉得如果把申请结果作为一个函数,变量有个人实力、时局、选择等等,对于顶尖高校的大佬来说,时局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因子比较小,因为他们个人实力足够硬朗,无论申请哪个地区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收获 offer。

但是对于我这种学校背景、个人软实力都很普通的学生来说,时局变量对我的申请结果影响很大。英国板块申请、香港板块申请一正一负都印证了这一点。当时也咨询了很多在香港读书的学长学姐、学校里的老师还有父母,他们大多都支持我继续申请,因为都相信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动荡不会愈演愈烈,终有平息的一天。

我现在个人的看法是,短期来看港校的含金量不会很快走下坡路,自己的政治立场正确,求职过程中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来看港校硕士可能会面临贬值的风险,但是优势在于,现在这个时点港校还是可以给我一个更好的平台去接触相对更好的就业资源,进入职场以后个人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学校实力还更依赖于个人的成长和努力。也许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各方面条件成熟,还可以把港校作为跳板去美国等国家完成第二个硕士的学习。所以,总体来说,我对香港硕士还是抱有比较正面的态度和想法的。

至于在香港生活,我咨询了一些 local,其实基本上只要自己不去掺和这些政治活动,影响还是有限的。我们也要学会带有 critical thinking 去看内地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今年无论是疫情还是社会问题,都给了我们出身普通的双非学生更多机会,但是不能忽视个人的努力,我感觉今年港三校的的确确为我们打开了申请的大门,给我们一个机会被筛选、被考核,但是对于个人实力的要求并没有急剧下降,至少目前接触的双非同学里绩点、雅思、GMAT 成绩至少都不差。

三、留学住宿攻略

我相信香港作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房价绝对是秒杀全球大部分地区的。

关于租房,我个人的看法是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女生,尽量有小伙伴合租,离学校、商场、地铁口稍微近一点,方便出行也给晚课回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价格的话,香港地区房子月租金大约在 5000~10000 一个单人间,偏一点的地方可能 5000~6000,靠近中环这些地方 8000~10000,大概 5 平米左右。

我个人认为在香港房租是没有上限的,普通学生租一个中间价位的就可以。单纯从价格上来看香港的租金可能和英美普通城市差不多,但是房子面积,装修等差别很大。

四、选择港中文、经济专业的考量

香港地区我原本是申请四所学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但是因为不自信,主动放弃了港大的申请,其实还是因为英国板块申请拒信接二连三,害怕受挫太多(只要我不申请我就永远不会有拒信....)。在开始申请港校的时候已经拿到了英国保底的 offer,我就没有再考虑申请香港城市大学,主要申请了科技大学和中文大学。

可能我是文科生,所以选校的时候对于名字里有“理工”“科技”字眼的大学都比较无感,申请科大完全是因为它的世界排名高......港中文可能从小到大过程中听到的次数比较多,也了解到港中文的经济、金融学在港三校中排名比较靠前、专业成立时间也较久发展比较成熟,所以对港中文莫名有好感。

我申请季主要申请的专业是金融学和经济学,没有考虑其他边缘的商科专业。港中文的金融学对于 GMAT 要求比较高,我的 GMAT 分数只比官网的高一点点,觉得不具备竞争力,加上当时觉得申请港中文已经有点碰运气了,就没有敢再挑难度大的申请。

3491594463868_.pic_hd

五、CUHK Econ 面试经验

1. 曲折的申请之路

我是 11 月中旬投递了港中文经济学的申请,因为当时香港社会的原因,我邮寄过去的成绩单在香港滞留到了 11 月底才安全送到学校,学校审核我的材料近一个月时间,12.28 日我收到了港中文经济学面试通知。

因为之前已经收到了英国学校的 offer,并且已经交了留位费,加上过往港三校的录取难度,我自己对这个 offer 没有抱很大希望。1.4 从广州旅行回家,因为粤式茶餐厅及潮汕牛肉火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决定 1.12 再飞一次深圳参加面试(顺便再去享受粤菜)。广州回来后我还参加了德勤咨询的面试,所以我真正准备港中文面试的时间就三天半。

因为有好朋友之前参加过港中文深圳的面试,我大概从他那了解了一些面试的问题方向。自己又在知乎、微博上扫荡了一圈,把见到的问题都用 word 文档记录了下来,大致分析一下面试题目的方向,并由此开始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式复习。下面我分部分来介绍:

2. 前期准备

① 经济学专业知识部分

因为申请的专业是经济学,所以我大致猜测了下我的面试题会在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范畴内。因为时间原因,我舍弃了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复习,我主要花了两天的时间翻了一遍尹伯成的《西方经济学》。因为在校时候我很多课程都是靠期末自学,所以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牢靠,所以这部分有点吃力也有点煎熬。

微观经济学部分,我复习方法是对照书本理论进行逐章复习,主要看了后面几章涉及到计算和图形的部分,我把微观经济学种比较重要的几个图形和公式着重推导了几遍。最后我复习了一遍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斯勒茨基方程部分,因为当时学的时候这部分印象就很深,所以在面试前我还是比较谨慎地把这部分啃完了。

宏观经济学部分,我的复习相对潦草,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 GDP、国民收入的核算这些我都直接跳过,主要复习了 IS-LM 模型部分的知识点及一些衍生出来的知识点。我也是将模型多推导了几遍,因为之前有看经验提到过面试官会现场让你推导 IS-LM 模型,所以这部分我看得非常认真,基本上每个小知识点都没有放过,甚至还想了想如果面试官让我推导,每一步我的措辞该是什么样的。最后,我把中级宏观经济学索洛模型这一块也仔细看了遍。

因为时间原因,我没有留下太多时间复习计量经济学。因为相对于两门经济学,我的计量经济学学的时间相对较晚,对一些知识点还有印象,再加上自己的计量分数还不错所以没有太花功夫。我在这门上采用的复习方法就是,把书放在面前,从第一页开始翻,但凡有一点印象的知识点我都直接跳过,只有看到特别陌生的、毫无印象的内容才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但是这样的复习方法其实更容易把内容混淆,我自认为计量更好的学习方法是把前后内容用逻辑链串联起来。后来,因为最开始缺少整体的知识体系框架构建,越看越慌,发现不懂的内容太多了。但是为了面试又不得不看,想放弃又不敢就是当时的心理状态。最后我选择了把没看懂的部分记下来,通过网络把这几个内容的解答整理好存手机里,留着在机场和飞机上再看。所以也就有了最后我蹲在机场的小角落拿着餐巾纸和水笔勉强推导模型的不堪画面。

② 数学知识部分

因为之前朋友和我说港校的数学考核重在面广而不在于深度,然后给我举了很多他当时面试的例题。但是不幸的是他认为那些题没难度很简单,可是对我来说很陌生......因为当时就一天半的时间了,我来不及细细啃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积分这三门书。我就按照自己的高数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复习顺序。

因为线性代数期末只有 88,所以我最先复习了线代,线代我们教过的部分我都复习了一遍,其实虽然分数不高但是很多知识点还是有些印象的,所以复习起来也很快。

第二个复习的是微积分,微积分我主要复习了四、五两章,也就是定积分和不定积分部分,我主要看了几大类积分,然后跟着 ppt 做了一些例题,这部分就算解决了。

最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我战略性放弃了数理统计部分,花了半天时间着重复习了概率论。因为我高中学的文科,所以排列组合等内容都是上了大学自学的,基础也不是很牢靠,在这部分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最基础的题目会写就好。

③ 其他内容

落地深圳以后,我连夜翻看了几个平时关注的经济学类公众号内容,查看一些近期比较热的经济学话题,并且看了看公众号里大 V 们的评论,自己心里对这些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半夜我仔细阅读了自己的 CV 和 PS,主要回顾了下自己四年参加过的比赛、做过的项目,把做这些项目的感受,自己在此过程中收获的东西总结了一遍。

3. 面试过程

① 着装

面试要求上没有写,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实力可言,还是尽量每个细节都注意下吧。

我没有选择很板板正正的正装,尽量得体大气的衣服就行,白色上衣+黑色有点缀的一步裙。

(我一直记得 2018 年暑假我在尖沙咀穿着还不算太板正的正装,去问来往的都市丽人们路,都市丽人们还没等我开口就挥了挥手说“不买不买”.....被当成卖保险的...那种心情,自此之后我再也没穿过那种正装)

② 过程

一个小圆桌,两个面试官和你呈三角形坐下,面试官面前一人一台电脑。面试过程全英文。

第一部分是全英文自我介绍。这部分我也没有提前准备,主要就是现场自我发挥,感谢雅思 part2 让我解锁全英文胡诌能力,自己讲的毫无逻辑可言但能保证对方听得懂,又不会冷场...

第二部分是面试官让你从你本科做过的项目中找一个仔细描述,包括你的初衷,你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最后的结论等。我很心机地找了个等级最高的说,但是因为这个项目还没有结项,其实我还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所以面试官让我说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得出的结论。这部分的问题有点超出我的预期,专业名词又很多,我能感受到我语言组织能力已经不如第一部分,但是还是硬着头皮把我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不过面试官对我的结论产生了质疑,先是一位面试官质疑了我,让我结合生活实例去解释我得出的这个结论,这个问题很突如其来,而且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学生,我曾经那么多年里学习只是书本知识,没有考虑太多和现实结合的内容。当我解释完以为熬到头了的时候,另一个面试官开始质疑我,我记得很清楚,他用一个例子和一个反问句秒杀了我,当时我其实已经有点晕了,但是我急于证明我自己的逻辑没有问题,我尝试把这个问题拆开,分类讨论。我现在已经忘了我和他们一来一去到底有多少回合,只记得过了很久,最后面试官对我说“okay,那我们各自回去再考虑一下吧”,态度还是很友善的。

(南川注:“各自回去再考虑一下”这样的回复,真地爱了~)

第三部分是专业知识部分,一个面试官问一道题,我记不清具体题目,我记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问了一个,问题有点像简答题的类型。但是和内地大学考核方式不太同的是老师很在意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他会在你说完很多专业性的解释以后,对你说“Can you give me any examples?”这是我的弱势所在,在本科学习中我更在意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并没有很好地把我学过的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我也没有考虑过这些东西在我生活中地应用是什么。好在我反应比较快,临场应变能力自认为还算不错,能很快地搜罗生活中的例子并告诉他。好在我的例子至少都沾了边。

第四部分老师很“和蔼”地对我说“紧张了那么久,不如我们做点数学题轻松下吧”,从他的 paper 里挑了一张拿铅笔圈了两道题给我做。一道积分计算,一道线性代数。难度都不大,比较基础。毕竟不像考研复习了那么久,题目可以深挖。这个考核相对基础。做完交给老师,他会扫一眼然后告诉你 ok 都是对的。这部分就结束了,如他所言,确实轻松。

最后一部分,反向提问,会让你问他们一些问题。我主要问了关于时局的问题和一个经济金融类问题。

③ 结果

因为我前面一个面试的同学没有参加面试,我到场又比较早,所以被提前拎进去面试了。原本每个人 15 分钟的面试时间,我硬生生变成了 25 分钟。这个过程有点煎熬,当然这也和我自己准备不够充分以及我的口语表达还没那么流利有关。

面试完三天基本就收到了预录取通知。

3471594463220_.pic_hd

六. 对学弟学妹们的申请建议

双非财校学生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确实会面临比其他高校背景同学更多的局限,所以确实不要太盲目自负,在学校里优秀不代表你在这个领域的同龄人里很优秀,人外有人。可以尝试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参加一些校内外的专业比赛/活动,不要太功利地认为一定要在这些比赛中获得多么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认识更多优秀的同龄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观点共享。其实我觉得我本科生活的遗憾是到了大三才去认识校内这些很优秀的同学,大二的时候只知道闷头去图书馆追求考 ACCA 的速度,追求高绩点,无形之中封闭了自己。

但也不用过分自卑,其实我在申请季某个阶段非常自卑,一方面是 peer pressure,因为曾经的同学们的 offer 都异常顶尖,感觉眨眼间就到了我看来“梦幻”的级别;一方面是自己等 offer 有点着急,在申请前走过很多中介,很多老师会带有一点 PUA 性质地反复和你强调“这个你不能申请,你是双非”,这些话一旦听多了,自己就会接受这个设定,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内心顾虑很多,觉得自己就是低人一等。

所以我建议学弟学妹申请前,少拜访一些大中介,他们的工作过于流程化,在接单的时候会一个劲夸你,甚至吹嘘你能申请全球 top,但是在某个阶段真的要申请的时候反复和你强调双非背景,打破你内心防线。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做到最好,尽力就行。不用总是纠结于“为什么我高考来了双非”这个问题,别人能在 985/211 学习说明别人在中学时代付出了比你更多的努力,优秀的人只会更优秀,该来的都会来,活在眼前。嘴上可以抱怨,但是一定不能让这些抱怨束缚了你的行动。

最后我觉得不要轻易放弃,永远努力到最后一步,学会把选择权留给自己。其实我在要不要去深圳面试的时候很犹豫,但是家人告诉我你把选择权留给自己,用结果给自己的前期努力一个交代。现在来看,这个想法很正确,因为世界充满未知性,之前最不安全的留学决定在几个月后可能会成为相对安全的决定。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把机会攥在自己手里会比较保险。

3461594463219_.pic_hd

七. 申请季感想

走完这个申请季,我不觉得只是获得 offer 这么简单。虽然在前期自己闭关准备过程中失落心酸反复重来,在英国板块申请也被伤得很深。但我最大的感触是尽自己所能,在机会来之前就尽可能积累资本,也许这个过程会沉寂很多年,但是机会总有“砸”到你头上的那一天。不要总是到了大三大四才去用一整段时间高强度的学习自我感动,把积累自我的时间提前到低年级,年轻时候学习不要总去纠结眼前的有用无用。相信你做的每一件事,你付出的任何努力,都会在未来回馈你。我觉得这次香港社会的动乱的确给了双非学生更多的机会,但他并没有降低多少门槛。所以未知太多,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积累好资本让自己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

我自认为我的属性就是一个很中庸的典型中国学生,时常想放手一搏,但是又经常会在机会面前突然犹豫患得患失;知道应该去期待诗和远方,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眼前的苟且里。其实我这四年无论是绩点、个人软实力、还是最终的录取结果,都很普通,甚至我认为自己在学业领域遗憾还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不要“逆人性”地成长,接受自己的普通、不优秀,给自己一个容错的空间,允许自己走弯路、积极试错,因为还年轻,犯错的成本其实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大,爬起来恢复的过程也没我们想象的这么久。

最后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话”su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3481594463221_.pic_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