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版本:0.17.0+

郭豆豆:哥大申请经验

基本信息

姓名:郭豆豆

犹豫就会失去选择权。

原学校院系: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目标院系:哥伦比亚大学

原学校绩点:3.69

伯明翰绩点 :3.8

目标学校院系的 offer 情况:哥大应用分析、UCL 商业分析

实习经历: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光大证券机构业务部

最喜欢的一首歌(用于推送展示):「自作多情」 周慧敏

个人简介:

郭豆豆同学在南审时绩点普通,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有幸去了伯明翰读了剩下两年本科,尽管没什么本事但还是运气不错,申请到了哥大。因为实在没什么实力,所以对自己认知和定位都很清晰,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有机会时就抓一把,年仅二十三,一辈子都在掉链子。(听说可以放自己美美的照片才赶来写分享)

大学经历

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说出来很俗套,但我确实是两次高考失利最后来了南审。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但后来逐渐发现,不存在所谓的失利,我本身的实力和性格缺陷决定了我不是顶尖人才。

当时被高考再次打败的我并没有往前看,一如既往家父帮我规划着以后的线路,当时报考南审为了两个专业,一个 ACCA 一个 EFIT——一个工作实用导向,一个出国路线。好巧不巧,我都没有来得及报名,在才来校军训的前几天,我把整个中和楼每一个办公室的门敲开说我的情况希望能够补报名,就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要通过自己去争取的,有些看似在规则之外的东西,不试试怎么知道。那几天我反复陈述自己的需求,书院研究院教务处每天跑,最后补报上名之后,我清楚得记得教务处副处长笑着对我说,你才开学几天,全校的领导都认识你了你开心吗?我毫不犹豫地说:开心啊!(一下子就看出我有多贫。)

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当时我硬要报考 EFIT,机缘巧合下可能就是另一种人生了。

当最后进入 EFIT 专业的时候,我就直接抱着必须要出国的想法开始学习。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或者学生组织,不是为学习腾出时间,只是个人很讨厌自己的时间不被掌控的挪用。No offence, 但大部分学生组织年纪轻轻官僚体系倒是玩的很不错。

当我直面自己学习能力不强,脑子也不够聪明的时候,定位就发生了变化。我只要做个中上的学生就好,因为哪怕我拼尽全力,我也不可能拿到第一名,那不如佛系一点,只要每个大的节点不出大差错,我也不会落到比较惨的地步。

在南审的前两年过的真的很轻松,每天上课结束,继续待在教室里学习。但凡有一个好友随便提一口是不是要出门吃东西,一众人就立马出发去市里吃顿好的。两年下来我们一众人对淮扬菜评论都头头是道,当然体重也都增长的不慢。

日子就在成天吃吃下午茶,听听音乐会,喝喝威士忌,去去美容院,跑跑马拉松,骑骑自行车,打打拳击里度过了。

勉强考过雅思,绩点排班里十来名,伯明翰教授前来面试时,看了题目现场想了个答案结束面试。

去了伯明翰的第一年,觉得自己一定能上剑桥,后来真的到考试之前,才觉得自己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误解了。英国的考试非常讲究答题规范和老师偏好语言风格,而我高考分数非常难看的原因就在于,我本身就不是个会严谨写过程的人,自由散漫还知错不改。到了英国我就发现,三年前高考跌的跟头,今年还是要再跌一次。尽管我真的尽力去学,学到每天哭着推导公式,从早上八点学到晚上十二点持续一个半月,学到每天来不及吃正常食物每天帕尼尼瘦了十来斤,我的成绩还是准确的按照我自己预测的一样,不是很好看。得知成绩的时候也挺平静的,哪怕我再高十分,录取的学校和现在也没啥区别,G5 的普通专业或者好点的专业,毕业以后看就业形势,形势不好还是找不到工作。

这时候我又面对一个二选一的状况,是待在英国还是去美国。

好像从第一次高考之后我总是有两个选择,复读还是不复读,转专业还是不转,出国还是不出,英国还是美国,无一例外的我每次都选了更艰难的那个,不能百分百说我一直在往上走,但每次选择付出的代价都比看上去要大得多。比如一旦选择了美国我就要面对 GRE,更复杂的申请面试和不一样的就业压力。

尽管最后英国申请的 UCL 专业商业分析也很不错,但我始终觉得既然我没能力适应英国做学术的氛围和考试技巧,那么哪怕是一年的研究生我也过的不会太快乐,做人嘛,最紧要就是开心啦。

美国的学校录取情况也都在预料之内,约翰霍普金斯年轻的商学院商业分析录取,波士顿大学大数据的统计专业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应用分析的录取。

要说这四年的成长在哪里,我只想说是更加真实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我总会无脑的选择困难模式,但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却总是懒懒散散,发现自己不行。

留学经验

参加半马

在留学方面,因为我英美都申请了,所以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感想。

首先无论申请哪个国家,一定要早准备,成绩一出来就立马着手申请,越早申请越早拿 offer,越可以结束漫长等待和来自同僚的压力。

英国研究生申请最注重的就是成绩,一切以在伯明翰的第一年为准,均分 90 左右,就去牛津剑桥。均分 85 左右,就去 LSE 的好专业。均分 75 左右就去 UCL 或者 IC 的好专业或者水专业,均分 65 左右的去 UCL 或者 IC 的水专业。看运气好坏最后是去好专业还是水专业,但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回国找工作看学校 title 和个人能力。

觉得学业紧张的就找中介准备文书,不确定文书好是不是有什么正向作用,但我真见过文书不好的,均分明明不错但一个 G5 都没录取的,为了保险起见,请用口口相传负责任的文书机构。

美国的申请就逐渐麻烦起来,首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清楚以后是否有留美计划,这直接决定了选择的专业是技术向还是管理向。

在选择完专业之后,就尽量去考 GRE,越高越好。325 是好学校的底线,但我考了四次也就考 318。写文书真的很考验中介的功底,尽管我当时签的是全包中介,也就是中介写全部文书,(对应的半包就是自己写文书,中介给出修改意见但是不会亲自着手帮你改文书),但一篇好的文书是要通过自己反反复复和中介扯皮打磨才能写好的,个人陈述里的相关经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自己要申请的专业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圆成一个完美的圆。

社会活动、相关实习、个人软实力还有个人特质,都可以通过文书向意向学校展示自己有相应的能力。同时美国的几乎每个专业都有面试,可能是机器面试也可能是录制视频,也可能是有老师视频面试。虽然是十来分钟的面试,但找面经,准备答案,遇到没有准备的题目也要有够强的心里素质和对方扯,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特别是面经有四五十个题目的时候,光准备就需要连续的七个小时或者八个小时。

总的来说,英国申请的参考标准比较单一,主要是职业规划和申请的专业能紧密联系还有均分足够高,那申请个 G5 就没问题。美国的申请在自身三围过关的情况下(三围是 GPA,GRE,IELTS),其他实践经历和自身人格魅力也占很大比重。

未来规划

在福尔摩斯家故作端庄

因为选择了技术偏强的专业,准备从哥大毕业以后在东海岸找个数据分析师的岗位,多打几年工再返上海。各个行业现在都搞大数据,希望自己有工作经验后能稍微有点竞争力。

对学弟学妹想说的话

艺术展上随手一拍

人总是会有很多选择,选择简单模式还是困难模式都取决于自己,谁也不知道哪个模式的结果最优。总体来看,困难模式会让人经历更多,体验更丰富。

换句话说,哪怕是游戏人生也总希望:这场游戏不是那么单调,无论是纸醉金迷还是学术头秃,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