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谨以此文,纪念我在大学的这四年

· 阅读需 47 分钟

来的时候觉得她对不起自己

走的时候觉得自己对不起她

以后可以骑车 甚至可以开车去想去的地方

未来会有无边无际的世界可以探索

但也吃不到桑果梅子 吹不到山里的风

一旦踏上了归途 就不能选择再出发

行文契机

今天逛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很大,有绵长的塑胶跑道适合跑步,也有偌大的旷地、无限的风光适合亲子聚餐。

鉴于这太阳盛情难却,我们早早败下阵来,只逛了一半便逃之夭夭。

地铁上,我如往常一样听着网易云的日推,闭目凝神,只任思绪飞舞。

眼前有一位捧着不知名书目在读的男生,斜对面则有一位带着审视目光的老头,侧处还有一位发型十分 fashion 的潮 girl。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想法,而这世界,也许正是因着每个人的不同而美美与共。

我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足够让别人称奇的故事,但这似乎不能成为我选择沉默的理由。

毕竟,这匆匆四年,学习、科研、社团、竞赛、恋爱、实习、考研,我好像都有过体验,虽然平淡倒不至于贫瘠,或可一谈。

至少,我也希望知道,我自己,是如何审视自己的人生的。认真的那种,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值此毕业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在大学的这四年。

更具体地,·它的名字,叫做:南京审计大学,一所双非院校。

而我的名字,南川。

关于时间

image-20200630091052452

image-20200630091102923

你的时间很值钱

必须承认的是,时间过得非常快。

即使刚入校门的自己,觉得四年还不知如何去奔赴的自己,觉得自己还年轻的自己,也不得不在毕业回首之际,感叹一句:我们终于走到了尽头,仿佛一场梦

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明白时间的宝贵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并有组织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对于新生而言。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疑惑,可以去看看考研的学长学姐,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的。

我印象中,可能是 13 或者 14 级的一位学长,他曾经拿过学校里每一届的长跑冠军,并顺利考研进入川大。

但比起这些,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每天晚上在润操跑完步之后,是继续跑着回去的,这点与很多锻炼的朋友不一样。

当然了,也许是因为他的身体机能确实很好,所以在训练完之后依旧有力气跑回去。

但对于我而言,我的第一反应则是这能省下多少时间啊。

我的身体机能可没有学长这么好,但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校园这么大(因为山坡多,也不给骑车),走路实在是太奢侈了,所以大多数情况我也会选择跑步,或者竞走。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你的时间很值钱,如果有可能,请充分利用你的时间

减少娱乐生活

接下来,则是谈时间的利用,时间的密度,或者说时间的价值。

从时间的长度来看,这个世界人人平等。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身份,时间的密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的 24 小时,和运动员的 24 小时,和投行精英的 24 小时,真地完全不一样。

但时间毕竟是抽象的东西,所以我更喜欢用实际发生的事情去衡量。

如果你做不到上一条“尽量在校园里奔跑”,毕竟听起来有一些 Crazy。

那就尽量别玩游戏,尽量别追剧追星,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

你大可有一万个理由去 diss 这一条,说:那我的娱乐生活怎么办?

是的,很多人抱着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想法来到大学,事实上他们很快就会碰壁,包括我。

我应该比很多人的想法更荒诞,以至于认为作业都是不用做的。

所以我从高中数学多次全校第一,沦落到大学数学多次不及格,这点还望能引起你的注意。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王者荣耀的回答,说“别玩王者,否则半年的时间就没了”,这真地是真的。

按我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留恋娱乐生活,无非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其他的填补而已。

这是当下时代的通病,也许不怪你,不怪我们,但我们依旧有选择说“不”的空间。

但我并不想在这点上扯皮太多,毕竟,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因此,在这点上,我倒倾向于鼓励大家大胆尝试,自己用血和泪去体悟

虽然,真的大可不必

关于规划

大多数人奉行有规划的人生,虽然也有一些人例外,并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规划着实还是重要的。

退一步说,你可以不遵循你的计划,但你不能真地没有计划,或者说完全迷失。

接上,在“我的时间很重要,我要减少娱乐生活”的前提下,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我该怎么组织我的时间?”。

可能唯一一次考虑科研的机会

大学的时间,无非就是四年,除去考研、留学、找工作,实际只有前三年(甚至是前两年半)。

因此,前两年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两年里,你的 GPA、你的经历,将大致决定你接下来的轮廓

在我所呆的双非院校里,科研氛围是很弱的,甚至有“双非无科研”的说法。

尽管如此,科研二字,还是得好好考虑一下,因为,在大学里面接触科研,可能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唯一一次的机会

错过这次,进入职场,便再没有回头路了。所以,不妨多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

有很多老师在和我较为深入了解之后,觉得我适合科研的道路;有很多同学看我长发飘逸或凌乱,也直接盖上科研的帽子。

这些或许都是事实,但我只能说,我在这条路上确实有过尝试,但并不理想

我在某个五一,和我的老师说:这周我就睡您办公室了,不出一篇论文不离开。

可不凑巧的是,老师的待研究论文列表里,我最想做的一篇已经被发表了。于是,兴致大减。

即使是我自己也很感兴趣的毕业论文,由于各种实习、比赛的时间占用,也最后只花一周时间匆忙完成。

就这样,随着大学的落幕,科研的热情也随之落幕。

细想想,平台、心境,尤其是后者,对于科研来说实在太奢侈了

永远不要低估绩点的重要性

如果抛开科研这朵白月光不谈,那么自然而然时间的重担就交到了绩点上。

在这里,我邀请了一位年年拿国奖的朋友,汇总了一下他/她四年单纯从高绩点上获得的收获。

首先是奖学金(奖学金直接可以 cover 四年生活费):审计长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综合一等奖学金、会计学院天健奖学金、大学生年度人物……

其次是一些交换、实习机会(某些必须要有高绩点才能申请):江苏省政府奖学金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交流访学、pwc 审计实习……

然后是一些团队比赛(因为优秀的队友也信任自己的能力):中国 MPAcc 学生案例分析大赛、数学建模国际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

我之前推过一位考研上岸的朋友,他就写了自己考虑到了大学里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学习,所以弯道超车的故事。

不过,不是所有的新生都能意识到,在大学里好好学习能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优势。

但在这里,我更想指向的是另一群人:他们都知道自己要好好学习,并希望拿到一个好名次

这样的人,在顶尖院校更为常见,并往往引发内卷的竞争

比如曾有复旦的朋友和我说自己一个学期都没出过一次学校。此外,当年清华大学学霸姐妹花马冬晗的作息表也一度引起热议。

如果你不幸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也许,你确实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值得参与如此激烈的竞争。

但更多时候,我们,别无选择。

关于 Peer Pressure

我们不得不承认,同业压力是我们压力的首要来源

近些年来,高校的抑郁症故事频繁进入人们的眼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是较为悲观主义的一个人,好在我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能够给很多问题找到一个出口。

那就是,我经常不去想为什么会发生一些事,而把它们归结为命运的一部分

我承认有点鸵鸟主义,但确实帮助我减少了很多困扰与不必要的麻烦。

但另外一些人就不这么幸运了,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建立从内到外的自信心。

你自信的来源是什么?

之前我在四大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同事,一个很要强的女孩子。我和她探讨到关于项目和自信的话题。

她说她在大学的时候,是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建立起自信心的,因此同样需要完成这个项目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自信心

而我则一直强调,只有真正的自信,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她的因果关系反了。

我们当时讨论的很激烈,具体也不记得讨论到什么地步了。

但现在想想,她好像也没有错,她更务实不是吗?

她没有妄谈自己的能力,而是陈述了完成一个项目则会增强自己自信心这样的一个事实

而我却侧重于自信才能成功、相信才会看见,这样宏大的一种命题。忽视了自信也是由过去的经历构建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自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小时候真地不用学数学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比如五年级的时候替六年级的参加竞赛,高中的时候总能在课上提出两种解决方法,并经常以普通班的身份考到全校第一名。

  • 其次是在大学的时候,并不羡慕别的 985 学子。因为自己曾经也在 985 里呆过,并且还经常能与一些 985 的同学 pk,在各类竞赛排名上偶尔能看到自己的名字。

  • 最后是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维速度能够很快。我的编程能力也是自学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掌握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并且顺利做出一些小东西。

在这里,我并不是强调自己有多么的牛逼,任何一项你都可以找到更优秀的人,比如拿到 IMO 金牌的人。

但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在与这些同辈相比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一定相对优势,并不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最终你将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人,而不是一个积极废材,这点很重要。

一个双非院校出身,但是自信且有能力的人也能申请到世界顶尖名校的研究生或者一流企业的高薪职位,虽然罕见,但足以证明我的观点。

所以,多想想自己自信的来源,努力变成一个自信的人,将帮助你较好地应对 Peer Pressure

压力转换为动力、势力

在逐渐构建自己自信心的征途上,还可以尝试将压力转换为动力,或者更牛逼的,转换为势力的方法。

所谓动力,既是以这些优秀的同辈为目标,奋起直追,努力超越他们。

就拿考研来说,有些人由于基础比较好,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每次模拟卷 130+的成绩。

那就以他们为目标,争取能达到他们的 90%,甚至 110%。

当然,前提是要自信,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那个实力,那这条就不适合自己了。

转换为势力其实就是援结的意思。和他们做朋友,争取优势资源共享,或者自建优势资源平台,吸引他们来分享。

前者做起来比较简单,蹭笔记就是。

后者属于商业战略的一种,像我就会建立一个 QQ 群,先自己放一些优质的资料,等学霸再放一些更优秀的资料,这样目标就达到了。

听起来有点不齿,实际上不是的,很多学霸也是想要分享自己的资源、智慧的,我们并没有做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互帮互助有什么不好。

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尝试,从内接受同业压力的存在并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它,从外付出实践努力向优秀的人靠齐,这些就都不是问题。

关于原生家庭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面对,毕竟,它还不是最沉重。

在上一节,我们刚刚谈了同业压力,并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建立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善于援结力量。

其实个人觉得,很多人第一步可能难以完成,而在这一部分人里,又有绝大一部分人是出于原生家庭的原因。

绕不开的阶层固化

这是一个十分悲伤的事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

从贫富差距来看,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从企业角度,看近几十年企业集中度的变化也会得到相似的结论。

如今的中小公司,纷纷站队 BAT,或者说 ATMD。给中小公司突围的机会非常少,因为资本市场从一片荒芜快速走向了成熟。

从项目的出身开始,就被早起的风险投资盯上,紧接着是 PE、FA、IPO 等团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收编到更大的公司队伍下(否则被打压死掉),从而失去挑战现有格局的可能。

而对于培养孩子的竞争,则更加残酷。

2020 年 5 月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罗杰斯带着自己的女儿进驻 B 站,目前她们正在新加坡学习中文,而目的说的很直接,就是为了中国市场。

所以,很多人的起点,就已经是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不能抵达的终点。

但,尽管如此,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奋斗的理由。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你应该是找错了靶子。

与更大的圈子相比

我挺喜欢一句调侃的:“我是我们村最靓的仔!

我认为,这句话的水平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但狠狠地夸了一下自己,还准确地表达了其范围:我们村。

虽然这个“村”是个借喻,但我们不妨真地从一个“村”出发,去思考一下如何将“与更大的圈子相比”用于对抗原生家庭、Peer Pressure 此类话题。

日漫里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随手 pick 几个: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等。

在灌篮高手里的主角樱木花道的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与更大的圈子相比”的故事。开始是练习赛,接着是县赛,再到全国联赛。

查看源图像

不过这样的圈子比较还不够有说服力,不太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目前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面对着更大的压力,那就是从农村慢慢考上名校的学生

他们,是一个村的佼佼者,顶着无限可能的光环;但在名校里,却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渣,或者被别人从出生已经一路建立的优势壁垒所击溃,或者为别人没有经受和自己同样痛苦的高中而感到落寞。

因而对于他们,选择与哪个圈子相比,就至关重要。

但就我而言,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选择哪个圈子,不是说选择哪个圈子心理就平衡了于是就选择那个圈子,这是不行的

我认为我们应一步步不断选择那个更大的圈子,循序渐进,直到站上更大的舞台。

就像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所说:“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样一个奋斗的过程,无论结果,其本身就意义非凡。

但,我们也必须铭记,与别人相比,是没有尽头的,能赢自己的,应该只有自己

能赢我的只有我自己

在热血动漫《黑子的篮球》里,王牌得分手青峰大辉有一句台词“能赢我的只有我自己”,听起来很霸气。

查看源图像

但转念一想,这句话难道只适用于天才吗?

“赢”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篮球的世界里,每一场比赛都会有输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并不存在如此非黑即白的定义。

成长,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的过程,它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目标,如果有,那我觉得一定是对幸福的衡量: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过得更幸福而奋斗着

我参加过各类比赛,商业分析的、模拟炒股的、数学建模的、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的、英文展示的,等等等等。

于是,我经常会碰到一场比赛“输了”或者“赢了”的局面,但我很少会简单定义自己这场比赛“赢”了,或者“输“了。

真地,我只会去想:我这次比赛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或者教训?Always。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还经历过一次非常不愉快的比赛,因为被一个不把自己当朋友的朋友中伤,背后捅了刀子。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檄文。

但即便是当时(更不用说现在),我也得说,那场比赛让我成长了很多,至少让我们明白 我们真地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他人

这点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政治竞争中尤其重要。

就像复旦陈果教授说的,“在相信之前,要严格地怀疑”,“一旦你是我认定的朋友,我就毫无保留地相信你”。

所以,我释怀了。

无论是一次次比赛,还是更大的我们的人生旅程,与自己相比,问自己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进步,应该是第一要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不建议大家玩一些 Moba 类游戏的原因,每一场游戏打完,只是对地图、对操作更熟悉了一些而已,边际收益真地太低了

我前前后后花了大概有三年的时间在两款 Moba 游戏上: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诚实地说,我没觉得自己的幸福感提高了多少,尽管自己的段位不低,也因为这些游戏与一些朋友的关系还不错。

关于实习

『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的去向对应着不同的城市。

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

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

——《看不见的二本学生》,教师黄灯

这是更为严肃的一个话题。

双非的就业形势

不容乐观。

虽然很多院校在招生季都会爆出非常好的成绩:高就业率、高升学率(当然,也包括我所在的这所)。

相较于 985 院校,双非院校面临的压力则会更大,水分也更大。

大家都想去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学校,但在就业、升学匹配上,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最好的那些地方几乎能有 80%的学生盯着。

以我之前所在的一家实习单位为例。

首先,作为一家头部 FA,吸引着来自清北复交等顶尖院校众多商科学生的目光,供是远大于求的,HR 光是从这些院校中筛选一些优质学生还来不及。

某HR系统实况截图

此外,在考察项目时,大多数优质项目的创始人背景也都来自于清北复交等顶尖名校,这点也是很符合 common sense 的。而作为 FA 机构,经常就要去和这些项目的创始人聊,谈谈他们项目的情况。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身份只是一个不知名院校,也没有极其说服力的履历,是很难不在谈项目时发怵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谈判的机会。简而言之:不够格。

再来一张图,当我的简历投向某券商研究所时:

某投行研究所双非简历遭拒

其实,大家都知道,券商研究所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通宵达旦的撰写研究报告。

我们不否认 985 学校的同学会比双非同学的专业水平更高一些,但论能力,还真不一定。

但我们也理解,企业所冒的风险、所投入的产出势必会更低,一些头部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将就非头部院校的学生

如果你觉得自己真地有实力,那就考个研啊,考完研再来投我们公司。”你也无法反驳。

不过,至于李国庆曾在节目里爆出的“我们只看第一学历”的言论,我们只能回一句:“傻逼!”

如何杀入 Big Name

尽管双非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个是从整体来看的,而且是指相较于全体大学生(准确地说,是相对于 985 学生)。

但万物皆有例外,只要自己足够强(或者如前文所说:自信),并且方向明确、履历丰富、能力可以,还是可以有一骑绝尘的机会。

之前,我和某头部量化公司的 HR 聊到相关的问题,在此简单记录一下:

image-20200630165200898

image-20200630165233862

可以看到,学校门槛确实是大公司考虑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其官方的申请系统。

但除了官申之外,大家还可以走内推(如果 social 能力较强),或者通过混脸熟(如果脸皮够厚)

我曾经就有结合后两种方式,得到了一个很想要的岗位的笔试机会,否则就是真地石沉大海了。

尽管如此,我个人不建议通过混脸熟方式,提升自己的水平才是硬道理

除了以上的这两点小技巧之外,如身边很多进入四大的朋友一样,早早地做准备,参加一些中介的培训营(如果不缺钱,完全推荐),以及打一些目标公司的商业比赛(如果实操能力强,这个最推荐),还是能很大概率提高杀入 Big Name 的机会的。

最后,越是 Top 的企业,对于我们这种双非院校来说,履历就越重要,所以,专门准备一份对口的简历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以下是某位 17 级学弟的简历,仅供参考。

image-20200630171230016

认真定位自己

尽管我较为详细地讲解了一些如何杀入 Big Name 的经验与建议,我也并不推荐这作为所有大学生的目标,无论你是新生还是即将毕业。

这首先是因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正在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业已经不再是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打过一次工,并且活的还非常不错(例如:最强大脑王昱珩)。也有很多高校大学生毕业(甚至在校期间)创业,逐步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我们学校也有一些)。

当然了,有能力拒绝打工并不至于坠入啃老族队伍的人毕竟还是凤毛麟角,通过创业实现选择说“不”的权利的人也屈指可数,因此大多数人可能需要考虑另外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尤其对于双非学子来说:你真地非“好”公司不可吗?

这里我给“好”公司加了一个引号,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应该是指薪资高,比如一些光鲜亮丽的头部企业的核心岗位。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大多数人不得不因为各种原因,降低姿态,去一些二三线城市,从事一些薪资不是那么高的工作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们认清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姿态,选择一些生活成本较低但工作薪资尚可的地方。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更是值得鼓励的,他们奔向了遥远的大西北、大东北等,真真正正有带着一腔热血准确做一番贡献。

当然了,还有一些,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想法,出于不同的考虑,我对他们唯一的担忧(也是对我自己最大的担忧),就是不要不甘

在经济学里,如果每个就业岗位上的人的心理预期是满足的,那其实就已经达到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最优资源配置。

如果你不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适当地妥协其实是有利的。

总之,我们需要认真定位自己,想好自己真地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这两点非常重要。

关于考研

虽然,我并不为自己考研失败的事情有多难过,但我还是比较在意向身边的人公布这条消息的时机。

直到今天,2020 年 6 月 30 日,六月的最后一天,我觉得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我考研失败了

我,一个双非院校的金融专业,在考研的最后三个月,105 天,每天学习 17 个小时,冲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最后由于大学数学的基础不扎实,数学爆炸(选择题连错五题,史上模拟最低),总分相差几分,未能进入复试。

后续申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调剂,全线挂掉。

image-20200630173856123

一路走来,也许是因为考研的那段日子有舍友+研友的陪伴,也有大学三年的温情,所以并不觉得多么孤单。

而且事实上,我的总分(过了清华大学的校线)与专业分(跨考零基础,分数还行),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所以并不觉得这三个月的初试备考与后续五个月的等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反,它为我的学习能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我有着对新一年的期许,以及克服其他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考研失败不等于人生失败

从五月份开始,我陆续收到了一些朋友考研通过的好消息,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开心。

其中,很多还是我一致看好的朋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和我共事过社团、打过比赛或是吃过午餐。

他们的成功也鼓励着我,不允许自己被自己打败

于是,借此机会,我也开始不断地去了解各位上岸的朋友,将他们的故事、经验整理出来,以供别人和我自己去学习、去领悟。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警惕地注意到,现在的本科生文凭已经很难支撑地其一位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水平也逐渐从人均本科向人均研究生看齐。

未来几年之内,恐怕只会愈演愈烈。

此外,我们的目光,也不应仅停留在那些成功上岸的朋友身上。因为还有更多的朋友,像我一样,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滑到,但他们同样有着或许可爱、或许坚毅的信仰。

我的公众号后期也会推出一些相关朋友的经历,考研失败不等于人生失败

关于毕业

错过的毕业合照

我曾想过我毕业时的情景。

那应该是一些个明媚或者燥热的下午,在路上不断遇到我们曾经熟识或者只有几面之缘的同学,道一声“你好啊,毕业快乐!”和三两朋友一起拍个合照,或是撸个串。再或者,疯狂点,如若可能,在最后的那一天,我们狂欢、我们喊楼、我们抱着电线杆痛哭流泪。

于我来说,遗憾地是,由于疫情,由于我在北京,一个中风险地区,不能返校。

(细想想,除了这次大学毕业合照,六年级的小学毕业合照,我因为数学竞赛培训也未能参与。再想想,在一次南京开往上海的列车上,我收到了次日华为南京的面试通知,仿佛晴天霹雳,却也无奈屈从了,头也未回。)

不过即便是那些返校的同学,由于批次的限制,也难以尽兴。

但我又想起了复旦陈果老师对于毕业的理解:“我们复旦的同学不应该如此。因为真正的告别,似乎应该有更多的纪念,似乎应该有更多的怀想,似乎应该有更多回味的空间。”

于是,这个毕业季,我待在北京的出租房内,静默地度过,联想到这些仿佛还带有一丝诗意,所以并不怎么难过。

我在朋友圈里为每一张用心的合照点赞,我也在我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思考不断反刍,毕业于我的意义。

毕业的意义

今年的毕业典礼改为线上直播,在某一日的早上九点半,而我却一觉睡到十二点。

(与之相近的,还有错过的开学的英语分级考试。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我或许便是一名 CFAer,而非 EFITer,尽管我并不清楚这两种选择对我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影响,也不想思考因为没有意义。毕竟,墨迹已干。)

也许这就是我,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尤其是与这个世界的规则相关。

但这也是我,对很多事情报以极大的热情,在短时间内想把它们完美地实现。

所以与其思考毕业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好比因为发生了毕业这件事,所以我的人生要做一些反应。

倒不如换个角度,在我宏大的人生旅途中,为这个时间节点标记了一个标签:我毕业了

仅此而已。

毕竟,毕业是大家的;但人生,始终是自己的。

其他

写到这里,顿然发现接近万字。

事实上,作为一封毕业总结,我想 cover 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竞赛,比如恋爱,比如社团,等等等等。

但这些,作为充实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我实在不想先入为主,过多地代入我的色彩。

一点为校争光的小时刻

如果硬要说点什么,那就记录一件当时十分开心的事吧:

image-20200630181342118

image-20200629233506596

在这个我曾经连名字都难以说出口的学校里,我见过了最多的星星和月亮,也许,也不枉此行了吧。

大学是人生的实验室

生活在一个有小山小湖,晚上地上的灯就像发光的蘑菇一样的美丽的学校。

而且水平也不错,有很多朋友,做过很多尝试。

这是一位好友对我的评价。

但同时,他也补充到:“但是说句不太中听的。如果你本科在清华,可能你的生活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尝试。”

我发现他提到了两遍“尝试”。这区别于大多数人对一个大学生的评价:如何地成功或者平庸

毕竟,成功与否,平庸与否,那关系到结果;但尝试,却侧重于过程。

所以,我欣赏这位好友对我的评价,要深挖为什么,也许得提到我在大学期间看的一本书:《完美大学必修课——两个北大学生的四年》。

里面有段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大学是什么?

作者回答:大学是人生的实验室

在大学里你可以尝试一切心的东西,在大学里你可以犯错误而不会承担无法挽回的结果,在大学里你可以做人生的实验,最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

我还是很喜欢,也很感谢我的大学实验室的。

也感谢这个实验室里遇到的所有人。

真地,All of you.

查看源图像

不忘初心,不忘热血,不忘前行

最后,不忘初心,不忘热血,不忘前行。

音乐:《世界が終るまでは》

关于作者

四年荏苒,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好好学习,书面成绩十分一般。

体验过一次考研,两次恋爱,三年社团,四五段实习,各个领域的多次竞赛,但从无大奖。

这大概就是我,听来真地挺普通,也挺无趣。

但不后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