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9 篇博文 含有标签「札记」

查看所有标签

· 阅读需 4 分钟

前几日,绵延一周的雨终究是停了,这同时也意味着,两年前的夏日刚来京城的那种窒息般的炎热,将接踵而至,无法拒绝。

当然,更令人无法拒绝的是,河南成百上千的储户哭诉无门,甚至惨遭暴打。前日是丰县,昨日是唐山,今日是河南,明日是哪,明明日又是哪,届时又该以怎样的心情与态度去面对呢。

但,倘真只是我们这一团乱麻吗,倒也未必。说来也是,隔壁前首相前脚方才离开,忘却的救世主便要骤临了,更别提这里下台了一位,那里离奇去世一位了。

但,即便如此,似乎也未必能得出我们只得惶惶不可终日的结论来。尽管,在一款毫无技术含量、漏洞百出却具有最高权力的软件前,已经大有这样的趋势了。

但,鲜活的历史告诉我们,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切的纷扰均是内心的纷扰,一切的不安都是内心的不安。

倘以一年去看今时今日之喜怒,倘以十年去看今月今年之困厄,倘以百年去看今生今世之无常,则怒也好、喜也罢、悲也好、思也罢,都如那镜中花水中月,一片虚无与缥缈。为人若直诚,则泾渭而已;行事若忠己,则死生而已。

如果说有什么是最值得烦恼的话,那大概是我已如此明白我既成不了普通人,也成不了伟人,连小人也是遥不可及,一者我天生便非循规蹈矩之辈,二者我资质实数平庸,三者我决然不够那样的脸面。

所以,我到底是谁,是怎样的一个灵魂寄生在我这样的肉躯之内,它的命运究竟通往何方,即便是和它朝夕相处二十余年的我,亦不能回答。

但有一点我倒是有相当的确信,那就是我并不能完全控制与驾驭它。譬如,根本无法躺平着安然入眠,这对于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再譬如,梦中美好的或是朦胧的或是惊险的际遇,每次都深深地让自己迷恋许久,为此总要耗去成吨的时间。

末了,如果说有什么是最值得分享的话,那大抵是我与我周旋久,我亦是我。

把灯灭了,静看烟火。

把目闭了,独照此心。

愿,执我。

南川记于二〇二二年七月十一日丑时

· 阅读需 9 分钟

须知,活好是很不容易的。

在学校时,尚不能领略这一点,因都是和大家住,时间也都被和大家一起的学业、和大家一起的事业,所全部被占领。

细想,很少有所谓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虽不至于全无,但总会很快又逃走,比如朋友喊道:走,吃饭!

聊且自慰。大多数情况下,我就是那个朋友。我这么说一定是没错的,毕竟我确是自己朋友的朋友。

我有幸在这样的集体主义下,懵懵懂懂度过了自开始记事来的所有时光,恍惚间已二十年矣。

不过难以否认的是,我还是很感谢这样的集体主义。因为以我的尿性,我深知如若没有这种来自“大家长”力量的庇护(同时也是约束),我并不能确信自己会通往何方,我至少没有底气说我会过的一定比现在好(尽管,现在也谈不上)。

于是,直到毕业,直到疫情开始肆虐,直到我长租于北京,我才开始真正面对一个人的生活,我也才真正明白,生活是不容易的,活好更是难上加难。而且,这并非完全出于经济的原因。

我其实已经很不差钱了,相较于那些——当代流媒体的流量密码——催泪的工人、志愿者和流浪者们。

都是为了生活而负重前行,谁高谁下并不那么明了,也无几分意义。

生活不会因为你贫穷,而多锤你几下;也不会因为你高贵,就少锤几分。所有的一切在命运中都标定了价格。

生活真正的难题,不在宏大叙事上面,不在你今天买不起某张席梦思,明天追不到某个梦中情人。

生活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处理生活这件事本身:你当下在做什么,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是贯穿从清晨有意识开始,要不要起床、怎么起床;到午饭吃点什么;再到晚上复盘今天做了什么;到夜里该不该睡觉、如何睡觉的问题。

这十二十个小时里,我们有心心念的主线任务——比如工作与学习——即那些在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计划表上的事。但我们实际上会在很多其他事情上耗费相当的时间,例如发呆、游戏、聊天、了解今时今日的新闻——那些糅杂着事实与谣言的、无论真假你却难以改变的事情。

譬如今早微信群里通知我们小区历经两周终于解封了,然而中午还未到,又有人却说并不行,现在保安和物业一团乱。

生活便主要是由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构成的。

大多数人也缺乏应付这些鸡零狗碎的一些必要手段,便是那些称之为“原则”的东西。

工作需要原则,需要纪律,生活也需要吗?

我想,应该是的。

自然,生活也可以是没有原则的,凡法无禁止皆可为,放浪形骸、以酒度日、引吭高歌,似乎也并非不妥。

一个人如果连往下都不怕,他还怕什么呢?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往下跃的勇气与机缘,他只能往上,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不上不下。

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是不上不下的,即所谓的社会的稳态。这是政客们最喜欢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逆熵,我也喜欢。

逆熵的核心是控制的艺术,人一旦有了控制感,人就会对未来更充满希望,觉得自己更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说俗点就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人,或一个物品,有形的或者无形的。

我想,人都想往上走,这本无可厚非。王小波也在年轻时觉得自己可以永远地生猛下去。

而留给我们的,或者说留给我的,一名青年男子,似乎时间还有很多。

也似乎,确实很多:假如我心无旁骛,就干它个十年八年,把一件事做好,做成的话。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一年可以做成的事,低估自己十年可以做成的事。

问题是,这十年,未必好熬,这十年,未必总能有一种控制感。

这大概就是人和组织最大的不同。

人可以放纵,但组织不可以,

人可以没有计划,而组织必须要有。

三年的、五年的,甚至百年的、千年的。

越超过自己目所能及的地方,越引起人的心潮澎湃。

从博弈论角度,这是多么明智的选择:比起毫无计划、毫无准备,有总归是更好的。

一个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允许喂一个随机的种子,它的过程必定动荡、无序,但总有一天它会收敛。

我们,也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

所以,多多少少还是学一些管控生活的艺术,例如收纳。

给自己的房间挂一张爱因斯坦的画像,再摆一盆绿植,调整床的朝向与位置,把所有的家具摆在最适合它的位置,如果不够宽敞再充分利用上墙贴,打造空间层次感。

疫情封控的大背景下,学会自己做饭成为显著提升自己幸福感的源泉:只要买一口好锅,多看几个炒菜视频,会用叮咚买菜即可。

作为一个程序员,将生活控制在和自己的代码一样整洁的一个复杂度下,应该是一门必修课。

毕竟,如果有些东西没法改变,比起悲观地度过每一天,乐观也许更好。

这似乎也是博弈论教给我们的应有之义。

但坦白说,我其实不怎么信这玩意,但比起啥都不信,信一些东西似乎更免烦恼。

而这似乎,又是博弈论教给我们的应有之义。

生活的问题,便是如上,无穷无尽。

我的答案也逐渐明了:把自己收拾好,尽一切努力。然后,静待花开。

这未必是一份满分答卷。

但人生之路,哪有满分一说呢。

且行,且歌,且思,且录吧。

南川记于二零二二年五月十五日,某薛定谔的解封之日。

· 阅读需 40 分钟

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测试,但一直都没重视。

最近因缘际会之下,认真研究了一番,确有所获,故记之。

本文将分上、中、下,共记录自己对 MBTI 官网 60 道题的思考与复盘,以期明确自己的性格与未来规划。

什么是 MBTI

在微信搜索 MBTI 可以发现有大量相关的文章:

picture 2

在 MBTI 官网可以找到这个理论的一些定义: Our Framework | 16Personalities

想要获得大概认识的话,可以看 B 站这个,讲的生动有趣: 全网最详细 MBTI 解析!|满满干货!|迷茫必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想知道影视人物表现出的十六种性格类型,可以看: 通过影视人物表现的 16 种性格类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简单来说:

picture 5

为方便理解,我们姑且称这四类人格属性记为:能量(EI)、感知(SN)、决策(TF)、行动(JP)

能量(E/I)

很多人会把 MBTI 的 EI 题用来判断自己是否外向,再进一步退化,叫是否“social”,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我们看上面那个英文解释,叫“Direction of energy and attention focus”,这个解释听起来很高大上,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火影忍者里的查克拉:

picture 4

具体来讲,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何处(内心还是世界),从哪里(内心还是世界)获得动力(能量的流向)。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是坚定的更关注内心的一派,我心即宇宙,我的社交也是为了更好地构筑我的内心,所以我现在其实是 I,以后也会是 I,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未来会减少社交(尽管有这个可能,也可能相反)。

阅读/学习 --> 社交/交流 --> 实践 --> 阅读/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

感知(S/N)

其实这个我不是特别懂~

决策(T/F)

基于逻辑(T)还是感觉(F)。

行动(J/P)

基于计划(J)还是冲动(P)。

我的 MBTI 分析

根据 MBTI 官网的规则,每道题的选项空间有七个,我们标记如下:

  • 3:极其同意
  • 2:比较同意
  • 1:相对同意
  • 0:中立
  • -1:相对不同意
  • -2:比较不同意
  • -3:极其不同意

picture 9

考虑到我个人的独特成长经历,以下每道题,我将给出我的分析过程,并且分别给出我现在(特指目前工作期间)、我期望(特指终极人生目标)等两种不同状态的答案。

1. You regularly make new friends

我是否经常结交新朋友?

EI 题。是的。

通常情况下,人都喜欢交朋友,比如交越来越多的朋友与质量越来越高的朋友。不过这也并非人人如此。

最简单的,我注意到大学毕业时,不同学生的微信好友数目天差地别,有的只有两三百个,甚至更少;而有的则有两三千个,甚至更多。我应该属于中间水平。

从经验上看,大部分年轻人交友少的最大原因,可能是沉迷自己的兴趣或者缺乏自信,他们在认识新朋友时会更容易紧张与不安。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结果。

而一些有名望的人则是另一种局面,他们更多地可能会选择主动避免与回避某些社交,比如冯唐,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潜在的朋友不能带给自己更多的价值。

我觉得我大学时期看起来还是比较 E(Extravert)的,因为那时候我在班级里公开募资炒股、参加了一个社团、创办了一个社团、经常要打需要上台展示的商赛、经常参加某些商业或学术会议等。

但怎么说呢,其实我知道我的骨子里是 I(Introvert)的,因为如果非无必要,我更倾向于独处,比如就像现在这般,好好地码会字,这让我感到很安详。

我在社交平台上的话绝对属于不算少的那类,但更多的情况下,(我觉得)那是因为我 FP 的性格底色让我想要发表更多,而非想要获得更多。

所以我之前应该是比较喜欢交朋友,现在也是比较喜欢,最后我希望自己是较为喜欢(从 2 降到 1)。

ANS: 2, 1

2. You spend a lot of your free time exploring various random topics that pique your interest

我是否花很多时间在一些引起兴趣的随机话题上?

picture 8

感觉是 TF 题。是的,比如小花梅、上海疫情等。

很显然,目前应该是的,毕竟上海疫情一个月以来,由于其前所未有的三观崩裂,我几乎是上海瓜田里乱窜的猹钻来钻去,已经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但怎么说呢,这个东西,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其实本质问题就是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代价就是容易影响到自己既有的计划。

我应该一直都是比较容易花时间研究感兴趣的事情的人(并不惜改变牺牲一些既定需要完成的任务,以至于……我最后毕业后竟然跨行工作了……)。

未来我可能还会继续关注投资、潮流等领域,因此对于这道题,应该来说,不可能完全选不同意,比较合理的答案是曾经比较同意,未来相对不同意(毕竟那时候三观较为稳定了,不太需要一直关注外界的新东西)。

ANS: 2, -1

3. Seeing other people cry can easily make you feel like you want to cry too

我是否看见别人哭时也容易哭?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0344274142071053/

TF 题。是的。

我真心觉得我泪点还是比较低的,比如看红楼梦、人世间等, 真能把我哭个半死,抑郁好长时间。

以前是见不得女孩哭,后来慢慢地,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更见不得男人哭。

不过我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丢人的事,同理心,人皆有之,而且我的职业也不需要我过多的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并不想变得过于冷血,但我也希望未来自己情绪能更稳定一些、更客观一些(-1 到 1 之间),但具体想偏向哪边说实话我还真不能确定。

我未来到底还希不希望自己看到别人哭时自己也愿意稍微哭一点呢?

或许可以从佛学中得到点启示,平和心吧,所以未来希望是 0,不悲也不喜。

但考虑到尽量不要选中性答案,既然生而为人,还是选相对同意吧。

ANS: 2, 1

4. You often make a backup plan for a backup plan

我经常为 B 计划准备 C 计划吗?

picture 6

JP 题。否。

hmm,这道题,我应该是坚定地选否了,我甚至一般都没有 B 计划,只有 A 计划。

我向来不是很喜欢做策划、执行类工作,而且未来大概率也不会。

也向来是一个敢爱敢恨、敢拼敢做的人,经常在自己只有 59 分的时候去挑战 99 分的任务,最终可能只有 79 分。

有些时候赢了,有些时候输了。

坦白说,很多时候真没想过输了后会怎么做。

只有一条:无论输赢,我们的人生都将继续下去。

每每想到这,我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想,便往前冲就是。

所以,目前是-3,未来有孩子之类的话,大概率是-1。

ANS: -3, -1

5. You usually stay calm, even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我经常在高压状态之下也能保持冷静?

picture 7

TF 题。是的。

接上题,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之所以有勇气去承接一些新的项目、面对一些新的风暴、挑战一些新的极限,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确实经常能够保持冷静,我也有段时间刻意去控制、训练自己的这种特质。

在高压状态下,比如临考前、项目攻关之时,我会刻意地去冲澡、冥想、听舒缓或激动的音乐,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也可能考虑抽两根烟,保持头脑的镇定,审视自己能调用的所有资源,仔细去思考问题的可行方案。

这些一次又一次的艰难考验,磨练了我的意志力,并不断内化为心中的平稳与自信,最终外化为情绪的稳定与镇静,进一步增大我做成一件事的概率。

正如马斯克所言,比起悲观,他更倾向于乐观。

我也如此,在此基础之上,比起慌乱,我更倾向于冷静。

不过其实,我也曾经有过巨大的怀疑过,大学里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社团矛盾,顿感过人生的不值得,当时我在宿舍楼的楼顶,说实话真有一股向下的冲动,还好当时有着封锁起来的玻璃门,现在想来也是十分地幼稚的。尽管这么说并不够负责,我们不能把现在的心态去作用在当时上面。

人的内心是逐渐成长的,但未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大,它就像一追一赶的关系,你真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有完全撑不住的时候,maybe 买房还贷资金锻炼的时候?or maybe 亲人……

May peace with us all.

ANS: 3, 3

6. At social events, you rarely try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new people and mostly talk to the ones you already know

在社交场合,我是否经常与熟人交谈,而非向陌生人介绍自己?

EI 题。是的。

如非职业需要,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倾向于与熟人交流,而非与陌生人吧~

但这不代表这问题就不重要,毕竟 MBTI 可辅助作为职业性格测试。

也许真地有天生就喜欢认识新人的人存在?

遗憾的是,我不属于这类;幸运的是,我的职业同样不需要我主动地去认识更多的人。

所以在这点上我不拧巴,也不需要拧巴。

但其实在这点上我做的应该还好,我也曾试过在社交场合主动地去认识我感兴趣的人,最后的效果其实还不错。大部分当时就得到了回应,后续还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在社交场合,适当地主动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人,应该是我的主基调,因此我选较为认同。

ANS: 1, 1

7. You prefer to completely finish one project before starting another

我更倾向于在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再开启另一个?

JP 题。是的。

我记得我在大学的某个大课堂上,对着学弟学妹们公开说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多线程的人,比如同时聊天同时忙着学习等。

但事实上,我后来意识到,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反思我若能同时进行某些东西,它们一般是比较平凡的、不需要太多脑力的。

但这其实已经与我这几年的真实工作场景有所区别,目前我的很多项目压力还是较大的、有不可预期的失败风险,因此需要我全身心的投入,比如考研和一些商业开发项目。

而经过这些项目的历练,我意识到,我其实并不擅长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具体地说,我其实并不适合项目管理那种职业角色,我现在很喜欢目前的开发工作,那种全程从 0 到 1、完全掌握自己的进度,最终把东西完美结项的感觉是我非常享受的。

因此,这道题,我目前是很同意的,因为比起多条线同时操作导致的意外风险,我更希望能一个个来,这样会更有信心一些,all-in 的感觉说实话真地很不错。

之前看马斯克说他在最艰难的时候面临两家公司的取舍问题,最终他坚持了两个一起搞并且都成功了。

我不确定我是否也会面临那样的抉择,但大概率是会的;我也不确定最终是否也能那么顺利,也许也是会的。

但我内心还是希望,能一个个来的。

ANS: 2, 2

8. You are very sentimental

我是否多愁善感?

TF 题。是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巨蟹座,多愁善感。(当然这也与我很多比较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我自己虽然不信星座,但是巨蟹的多愁善感倒是逐渐刻进了我的基因,并且接受了这种设定。

根据星座合理性在哪里? - 知乎,整理星座有效性的背后理论如下:

  1. 巴纳姆效应:人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抽象的人格描述,并认为适合自己
  2. 证实性偏见:人倾向于寻找支持预设观点的证据,并忽略相反证据
  3. 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暗示让人按照暗示的方向去实现自己

我的理解是星座就是个潘多拉魔盒,在你不了解之前,你觉得自己是多面性的、有无限发展潜能的。而当你接触之后,你首先会接受该星座的某些预设成见,并逐步相信,按照这个去发展自己,而同时,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并进一步巩固这个理论的科学性。

于是,这个理论,便持久地在这个世界上运转了,除非有猛烈的文章去抨击它,致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理论的荒谬。然而,大家普遍又没有去推翻这个机制的动机,因为星座本身,是中性的、无害的,与其所有人都完全清醒地活着,不如多一个可以找乐子、并且确实有很多被证实的先例的理论,用以发展社交。

同时根据 MBTI,相信星座的可能更多的是 N 型人格,情侣或者朋友之间如果恰好都相信星座,可以多一条维系情感的纽带,属于同一磁场的人;当然基于星座再衍生出来的配对理论,情侣之间如果恰好处于不那么准的一对的话,据我的直觉与经验,他们也会选择无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相信星座的人把星座当做自己工具箱中的一个有利工具,他们会在这个工具合适的时候拿出来用,不合适的时候就放在那。

基于以上,我也不打算对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顺其自然即可。

ANS: 3, 2

9. You like to use organizing tools like schedules and lists

我喜欢使用计划表、列表等组织工具?

JP 题。是的。

很显然,是否有使用计划工具的偏好与习惯,是能体现一个人的自律性。而近几年烂大街推崇的自律,又是每个人都无法绕开的一个命题。

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喜欢与拥有计划工具,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贯彻执行。

从我自己出发,我在大学里的时候说实话,计划性不强,因为其实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立即要做,而非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关于这点,有一位学长对我的分析特别到位,他说我更喜欢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例如比赛),而非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例如考研)。

确实如此,我绝大多数比赛的结果都较为乐观,但在考研上确实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这是值得反思的。

不过考研也确实锻炼了我的计划能力,我曾经给自己定制了极其充实的日程表,也确实严格执行了:

picture 10

在那之后,又经过了某些高强度项目的淬炼,对计划(尤其是 TODO)之类的管理更加重视,但随着数目的增长也确实越来越难以管理。

picture 11

但不管怎样,承认自己的脑子不如一些计划工具好用,我将尽量使用与坚持使用计划工具管理自己。

ANS: 3, 3

10. Even a small mistake can cause you to doubt your overall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我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自我怀疑自己的整体能力吗?

可能是 TP 题。不会。

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错在哪一层,以及错到哪一层。

这让我不禁想起机器学习的原理,即不断地从误差中完善自身,以减少最终的误差。

我们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对我们所学习的理论、人文知识有着充足的信心,不大可能轻易地动摇对我们自身能力系统的信任基础。

但容易崩溃的场景确实存在,并且很难避免。

我的看法是,保持开诚互、敏捷反应、终身学习!

ANS: -3, -3

11. You feel comfortable just walking up to someone you find interesting and striking up a conversation

我是自来熟吗?

EI 题。是的。

尽管大多数时候我其实并不够自信,同时也因为没有正式学习过一些社交礼仪、技巧相关的经历,所以其实类似自来熟的能力,我是不怎么具备的。

但我联想到我的过往,我确实会愿意去主动与我感兴趣的人交流,比如讲座过后去追问老师一些问题甚至所要联系方式,以及曾经当着女朋友面去问别的女孩微信以体现自己的社牛(这是后来反思做过的最傻逼的事情之一)。

因此,这道题还是偏同意为主。未来并不打算变得更加主动,也不打算变得相反,维持目前这个级别的社交意愿与能力即可。

ANS: 1, 1

12. You are not too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nd analyses of creative works

我是否对开发性的、分析性的创意工作的交流不太感兴趣?

TF 题。否。

我还是比较喜欢开放性的话题的。

而且众所周知,一部电影(例如误杀)/一本书(例如红楼梦),留给大家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会让人觉得很意味深长。

也许会有人更加喜欢确定的、被安排好的结局(大概真地存在吧!),但我一定是投开放票的(如果有的话)。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需要具备全局统筹的能力,照顾安排各方的想法意见等,例如对于上海疫情到底是封城好还是放开好等,我是相对比较喜欢去研究这些问题。(参见: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之電車問題 (雙語字幕) - YouTube

但这也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讨论的越激烈越容易迷失,花费很多时间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得出一个实际可操作的解,例如我曾经和基友通宵讨论“灵魂伴侣是否存在”……

ANS: -2, -2

13. You are more inclined to follow your head than your heart

我更愿意听从我的理智而非内心?

TF 题。否。

这道题,其实……怎么说呢,应该说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了,听从理智,亦或顺从内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得首先做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什么是理智什么是内心。

我个人认为理智就是更关注外界的条件如何,而内心则更关注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

而当我们讨论到底是顺从理智还是顺从内心时,可能更多的是在考虑:面临客观的条件,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很多电影都喜欢植入这样的理念:主人公在关键的时候,听从了自己的内心,经历了非凡的考验,最终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的。比如《毕业生》里男主的理智告诉自己和罗宾逊夫人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听从了内心,大胆地去尝试。

很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产生某些情愫时,好像心脏部分确实有更大的反应,我不是很懂心理学与生理学,但似乎这些反应确实导致了我们将“心”和“脑”分成两部分去独立看待,一部分叫感性,一部分叫理性。然而近几年“上头”或者“下头”的网络词又不胫而走,似乎开始模糊理智和内心之间的界线。

我的观点,我觉得强制把心和脑分开去讨论,可能是有点偷懒的。无论做什么决定,其实都是经过我们思考的。就拿表白来说,我不认为鼓起勇气表白属于顺心,反之顺脑;我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前者只是更有勇气、风险偏好较高,后者相反而已。

理智与内心可能并非对立的,更多的时候,它们两,我觉得,是综合的,即最终合起来进入大脑的决策,而非要么进入理智的门、要么进入内心的门,好像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决策机构一样。

比如 21 年我决定去骑行川藏线,那几乎就是一晚上做完的决定,其实从理智层面我知道会有很大的风险,我在尚未认识到足够多的风险之前,就直接光速上阵了,后续路上我重摔过两次,还在在羊湖的山顶差点冻死,因此比起理智与审慎,我确实更倾向于坚持内心想做的事,未来大概率也不会变。

我宁可后悔而不想留有遗憾。

未来我其实希望自己更理智一些,不过估计做不到,那就略微从-3 提到-2 吧。

ANS: -3, -2

14. You usually prefer just doing what you feel like at any given moment instead of planning a particular daily routine

比起循规蹈矩,我更喜欢基于当时的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

JP 题。是的。

循规蹈矩、按流程办事,很适合执行人员风格。

但我逐渐地意识到,按照既定计划做事而无视其他临时的冲动,当且仅当这个既定的计划是有效的、是我愿意去执行的,才行。

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我们当时不愿意去乖乖执行的事。

这些事中,有些我们后悔了,比如学生时代的眼保健操、正楷书法等,不重视、不愿意去好好地练,未来都吃到了不同程度的苦头。

无可否认的是,即使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再去审视从前,以及现在,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公然地在自己的既定计划上“为非作歹”:不够自律,思想飘忽,并且绝大多数这些本可以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的增益。

很难说这些思想的自由流动,是否真正构建了灵魂的自由,我多多少少难以说服自己说:不要再乱想了,先把手头任务完成再说吧!

不过,我还是希望尽量吧。

ANS: 3, 2

15. You rarely worry about whether you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people you meet

我很少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好不好?

EI 题。是的。

其实一般来说,我们但不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主要取决于对方在自己心中重不重要(包括情感方面或者利益方面)。

不过抛开上者不谈,我也确实曾经因为某些事,了解到某些人对我的负面评价,自那之后,我深刻地明白这个世界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雷锋,好人至此,都被一群小人所记恨呢。

现在我就倾向于做好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当然,适当了解一下别人的看法,有助于自己的进一步提高。

ANS: 2, 2

16. You enjoy participating in group activities

我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EI 题。否。

不是很喜欢,更加喜欢独立做些东西,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非螺丝钉作用。

不过如果有很好的朋友在里面,倒是很乐意一起。

ANS: -2, -2

17. You like books and movies that make you come up with your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ding

我喜欢开放性结尾的书籍和电影?

TF 题。是。

接近第 12 题。

ANS: 2, 2

18. Your happiness comes more from helping others accomplish things than your own accomplishments

我的快乐更多地来自于帮助别人,而非来自于自己?

EI 题。否。

我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挺乐意帮助别人的人。

在大学期间,真地抱着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想法,去办社团、开展编程教学等。

当然,这中间,有没有掺杂一些表现欲,肯定还是有的。

但是后来,我发现,从客观角度来说,这样的时间、精力成本太高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走的很远。

但问题是,话虽这么说,这个“一群人”却往往不是那么牢固的,今天是这群人,明天就是那群人,这是很多问题的一些根源。

这个想法,非我一人。

我有一位学长,在我们社团也是出了名的乐于助人。很遗憾的是,后来他读研后告诉我,他已经不那么热衷于改变身边的人了(主要是硕士阶段的同学思维已经快成型,不热衷于听别人的想法与建议了)。

我从他语气中读出的那种失望,至今仍印象深刻。

我希望能更多地去帮助确实需要帮助、并且对彼此成长都有益的人(比如今年创了个行业交流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非盲目地、非选择性地来者不拒。

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倾向于自己完成一些东西,这样更有成就感,这么想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羽翼确实不够丰满。

也许有朝一日,可以完全不需要在乎自己的目前水平,而致力于投身于从别人的成功那里获取快乐,尽管不知道这种转变有没有足够的必要。

ANS: -1, -1

19.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 many things that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choose what to try next

我的兴趣实在过于广泛以至于经常在选择上犯难?

TF 题。绝对是的!

这题我有绝对的发言权,毕竟我是那么深入地同时研究金融与计算机过,从我大二开始,我就在要不要投入到计算机行业这个问题上十分纠结。

大三在投行实习时,我老板跟我聊我的未来规划的问题,她直截了当地说总有一天我是要必须做出选择的:金融亦或计算机,而非两个同时学。

也许是命中注定,后来,可能是因为我过于明确地表达我有考研的意愿,我最终在华兴投行的 hr 面试中被拒绝。

再之后,我领导开发了很多初中期公司的商业项目,深知自己非全身心投入到某个具体领域中去炮炼成长不可,因此便再也不考虑金融行业的择业方向了。

我相信,金融与计算机的择业问题,仅仅还是我人生生涯中的第一个较大的选择问题。以我的性格,未来还将继续饱受折磨。

ANS: 3, 3

20. You are prone to worrying that things will take a turn for the worse

你很容易担心事情会往坏的方向去发展?

SN 题。否。

没啥可担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能乐观绝不悲观(但会做好最悲观的打算)。

ANS: -3, -3


【待续!】

21. You avoid leadership roles in group settings

22. You are definitely not an artistic type of person

23. You think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if people relied more on rationality and less on their feelings

24. You prefer to do your chores before allowing yourself to relax

25. You enjoy watching people argue

26. You tend to avoid drawing attention to yourself

27. Your mood can change very quickly

28. You lose patience with people who are not as efficient as you

29. You often end up doing things at the last possible moment

30. You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question of what, if anything, happens after death

31. You usually prefer to be around others rather than on your own

32. You become bored or lose interest when the discussion gets highly theoretical

33. You find it easy to empathize with a person whose experienc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s

34. You usually postpone finalizing decision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

35. You rarely second-guess the choices that you have made

36. After a long and exhausting week, a lively social event is just what you need

37. You enjoy going to art museums

38. You often have a hard time understanding other people’s feelings

39. You like to have a to-do list for each day

40. You rarely feel insecure

41. You avoid making phone calls

42. You often spend a lot of time trying to understand view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own

43. In your social circle, you are often the one who contacts your friends and initiates activities

44. If your plans are interrupted, your top priority is to get back on track as soon as possible

45. You are still bothered by mistakes that you made a long time ago

46. You rarely contemplate the reasons for human existence or the meaning of life

47. Your emotions control you more than you control them

48. You take great care not to make people look bad, even when it is completely their fault

49. Your personal work style is closer to spontaneous bursts of energy than organized and consistent efforts

50. When someone thinks highly of you, you wonder how long it will take them to feel disappointed in you

51. You would love a job that requires you to work alone most of the time

52. You believe that pondering abstrac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s a waste of time

53. You feel more drawn to places with busy, bustling atmospheres than quiet, intimate places

54. You know at first glance how someone is feeling

55. You often feel overwhelmed

56. You complete things methodically without skipping over any steps

57. You are very intrigued by things labeled as controversial

58. You would pass along a good opportunity if you thought someone else needed it more

59. You struggle with deadlines

60. You feel confident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for you

· 阅读需 8 分钟

三月二十一日,于某些人,某些家庭,是一个无法面对的日子。

这一天,于我,同样难以承受。

那天前夜,我困倦地倒趴床上不慎入眠,凌晨三点醒来后才拾掇进入被窝,之后五点、七点又醒,像往日一样洗漱后坐在椅子上吃着面包,稍坐直时突发左背剧疼,不能动弹,紧接着脖子就几乎不能转到。势头十分猛烈,前所未有。

我料想可能是休息不足,或者欠佳,于是回到床上艰难地躺下,企图希望能有好转。

然而,命运总是这样的无情:当你发现某些疾病有显著的爆发症状时,往往为时已晚。

这次临时休息历经半小时后,并无任何好转,而我近乎无法起床了,仿佛左肩胛骨处有一根骨头已被抽走,无法肌肉用力。

我连忙查询相关原因,左背疼痛大致有两种,肌肉痛与心肌痛。由于我按压左背并无明显的压痛感差异,所以不属于肌肉痛,那就属于后者心肌痛,即由心机梗塞突发导致的连带的左背疼痛。

了解至此,我不禁胆战心惊,立即准备前往附近的医院,最近的是 3 公里外的一家中医院。

医生首先想的是确定是否心脏问题,于是开单做心电图检测与心肌酶谱七项血检。

一小时后拿到报告,心电图似乎显示一切正常。

image-20220327142103975

中午挣扎着吃外卖(半跪着在医院的椅子上吃完的,因为脖子没法动)时拿到了血检报告,似乎也是一切正常……

image-20220327142206665

于是等到下午一点半医生上班后看完报告,认定是软组织挫伤问题,在征求我中西药意见时见我对是否能开中药拿不定主意后开了西药,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用于外敷,塞来昔布胶囊用于内服。

我其实是比较抗拒这个诊断结果的,毕竟从一个医学门外汉的角度看,也许确是软组织的问题,但挫伤,尤其这个“挫”字可能禁不起推敲。

但总之,既然医生都这么诊了,我也没有什么理由再去辩驳,按医生的建议好好调休一周就是,于是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后先服了药,打算再躺床上休息会。

然而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下午四五点的时候醒来,发现完全起不来了!

上半身几乎瘫痪,手一抬起来背就巨疼,一小时内先后数次尝试翻身跪起,结果都以惨叫告终。

后来打开手机一看,飞机失事了。

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们离死亡、瘫痪、意外是如此的近。

时间一点点消逝,我望着天花板十分绝望,手机电量也开始告急,充电线就在旁边的床前柜上,但因为脖子无法动弹手也无法任意操纵,充电也成了不可能任务。

那一刻,人生中第一次想喊救护车。

但为了避免引起小区骚动,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概两小时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尝试着通过胸肌腹肌和大腿直直地坐起来,就仿佛模拟我当时如何躺下去的那样。

幸运的是,大概一分钟后,我成功了!我坐起来了!这样我就可以给手机充电、点外卖、取快递,我至少可以像个机器人一样慢慢地移动了!

我们还是要抱着对生的希望的吧,不是吗?比起东航的他们,我已经好太多,我至少还有选择。

而有些人,别无选择。

晚上,我听从了好朋友的现身建议,去做了一场按摩,就在楼下的中医按摩店,按摩小哥第一反应就是我受凉了,中途也很仔细地给我按摩左背,全部按完后还让我试试脖子能不能转,并针对性地固定住我胳膊然后砖头又鼓捣了几下,我说实话,还是有效果的,明显比做按摩前舒服多了,起床几乎无压力,就是脖子不能往右转超过 15 度。

三天过去后,身体又好了些!觉得确实是积劳成疾+受凉导致的,因此从那天开始计划积极锻炼!

可以看到,确实跑的很慢,尽管去年骑行过西藏,减重 20 斤,然而半年过去,现在的身体实际素质还是进一步堪忧了。

image-20220327151039794

六天过去后,脖子已经基本能正常转动,直到最大角度时才会感觉到左背肌肉拉扯疼痛,而左背正常情况下也只是隐隐作痛而已了。

随着东航事件最终的收官定论,我觉得也是时候到了一个可以总结的时间点,我们要真地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生活与工作了。

毕竟,你真地不知道明天与意外谁先到。

Screen Shot 2022-03-18 at 13.44.46 Screen Shot 2022-03-18 at 13.44.50

AlwaysLikeThis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image-20220327151705196

愿你我始终能迎风奔跑,向阳而生。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13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17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19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22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25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29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31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33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36 Screen Shot 2022-03-17 at 16.52.39 Screen Shot 2022-03-18 at 14.21.19 picture 57

· 阅读需 23 分钟
  1. 行动的力量:不要让遗憾永远都只是遗憾
  2. 平凡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3. 控熵的艺术: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
  4. 当下的价值: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5. 感谢的意义:大声告诉你们其实我很在乎

行动的力量:不要让遗憾永远都只是遗憾

离新年过去已经有几天了。

我总想说点什么,为自己,也为我的朋友们。

好吧,诚实点,主要是为自己。

因为总觉得,如果不说点什么,那么很快地,我在这个时间点上所经历的这几年的思考都将淹没于无尽的黑暗之中。

我本来是很想写一点宏大的东西的,但是后来发现,难度过大,遂放弃。

picture 12

所以,选些容易的罢。

还记得我最遗憾的是,在我所负责的某个社团交接之际,与所负责的某个商业项目收尾之际,未能及时地给他们一份总结,我原以为自己会记得,我相信我总有一刻会有时间、心情恰好地去做,却毫无疑问地离那份履约越来越远,成为最终的“坏账”。

这是我所背负的一些愧疚,一些可能影响不是那么大,但一生都会觉得有些愧疚的东西,因为关于有始有终,我们本可以做到,但我们没有。

我不想这样。

至少,我不想以后都这样。

既然意识到了有始有终的价值,我决定,我一定要写点东西出来。

这关乎我内心的一份尊严。

所以,我正在尝试。

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

平凡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一个人并非时时刻刻都喜欢与擅长思考。

于我,旅行时、沐浴时、深夜望着街道或是星空时、绝望时,会。

所以从微观上,因了今天的小雨,我独自骑车去核酸路上,经过一处菜市场,大爷大妈一个个笔直地林立在场棚下,靠近马路处是一个烟火桶,噼里啪啦静静燃放着。

那一刻,很美。

是平凡生活的美。

我很想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时刻,但那样旋即就破坏了整个街道的氛围,多有不识趣之味,便立即作罢了,只同样静静地记录在心中。

继而流淌到“纸”上。

幸而,我是确有一些照片的,关于这类。

二零二一年八月三日,晌午,我和驴友从雅安进发新沟,80 公里,海拔 540 到 1200,烈日炎炎。

我一路惊叹,雅安竟然有这么多“背篓客”,年轻的、年迈的、男的、女的,他们就那样背着箩筐,然后走去似乎很远的地方。

而路上,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位老婆婆。

picture 1

那时我们正好是下坡,迎面一步一步不紧不慢的老婆婆一下吸引了我们注意力,在热情地打了招呼后,体力勉强能够支撑的老婆婆向我们友好地伸了伸手,没有其他言语。

其实不仅仅是她。

八月十日硬闯尼玛贡神山,山脚遭遇暴雨,我和驴友不得不被迫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恳请落脚。舍主是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手里的念珠不停地转着,看得出来年龄已经相当大了,卧着不能动弹。

你知道我最心酸的是什么吗?

是床的另一边的柜台上放着的苹果,已经都腐烂了。

可即便如此,她仍旧是那样努力地生活着。

她床边便是一张窗子,能看到外面的马路,此时此刻,我只想着,也许她的可能比我还大的孩子们,该归来团聚了吧。

时间催人紧,我们不方便久留。于是很快又上路了。

又历经约莫一个小时的攀爬,我们于黄昏之际抵达了尼玛贡神山观景台,风雨已摧残地我们狼狈不堪,驴友妥协地住下了。

可倔强的我没有。

我不知道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不会还那样选择:即便夜幕降临,大雨滂沱,也要翻越卡子拉山 4700 米黑夜的恐惧,只为完成既定的计划。

夜晚八点半,终于在渺无人烟、云雾缭绕的地方见到了一户人家,我走近询问离山顶还有多久,接见我的是一位十几岁利落的小姑娘,她那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我相信,这里便已经是山顶。

picture 2

那一刻,我暗暗感动到什么是天道酬勤,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抵达终点的那一刻。我们也许往往迟到,但我们绝不会不到。

时至今日,我偶尔也会想起她,在这四千七百米的最高峰上,每天都会想些什么。

你若问我平凡的意义,我想,大概就是,不卑不亢,内心坚定地活着,哪怕背负沉疴,哪怕无人问津,哪怕与世间最稀薄的空气为伴。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已经幸福很多。

也许不。

但有一点我是如此肯定,我们都要努力地活着。

这是我最想说的。

picture 3

控熵的艺术: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

在活着成为共识之后,我们方能进一步讨论一下,如何活着,如何更好地活着。

显然,如何活着,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作为碳基生物,能呼吸,有心率,便是活着,而这一切,都是后台程序,是自动运行,不受主观控制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 XXX 地活着,之所以不直接得出“如何更好地活着”,是因为,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如何更坏地活着”。

因为有一种方法论叫反向操作法,比如说如果某个女明星基金经理每年都亏,那我们反向跟她操作即可。

确实,是有人提出如何更坏地活着的,然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反向操作都不容易,例如经常晚睡(我们正是这么做的)、奢侈消费(正合我们意)、沉迷游戏(老带劲了)……

你发现了吗,每个人都几乎知道如何活的更好与更坏,结果,很少有人能真正活好。

反向操作并不是万能的解药,因为我们无法喊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也无法给出一个人如何更好地活着的终极解决方案,毕竟变好的标准几乎是相同的,但变坏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

我想从我的专业领域给出一点自己的体会,那就是:控熵。

为啥程序的世界,总能精准地运行,抛开外部与底层复杂的设计不谈,有一点尤其值得我注意:“栈”。

一个正常与复杂的程序,时时刻刻都会处理海量的输入与输出,在其初始化的时候可能仅仅是几个函数与几个线程,随之却会爆炸式增长,但最终会平息下来,这是一个好的程序。

所以评价程序的核心在于首先理解程序是如何管理“爆炸式增长”的复杂性的,答案就在“栈”,以及一切与“栈”相关的概念、内容、范式。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程序,这里不展开讨论是否有上帝的存在,因为即便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被上帝设计且运行的, 难道你就要毁弃重开吗。

即便你想,终究是没有重开选项的。

我们每天遇到的新的人,听到的新的故事,面对的新的难题,处理的新的琐事,一笔一墨,都是自己的人生,凡所经历,都成了我们的过往。

但这个过程,不无超脱的解药。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企图从 AI 理论那里学来什么预测人生的诡计,现在我已经决然放弃了。

我们要花多久才能意识到,很多预测都是徒劳的,很多预期是不可预期的,但如何应对是永恒的,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处理任何困难的程序:控熵。

你知道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崩溃,然后“重开”了吗。

是因为整个系统的熵急剧增高,无法破局了。

比如一位博士生选择自杀,在论文中了顶会之后。

比如一位程序员选择自杀,在被对象逼迫威胁后。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这么走向灭亡的:

有一个看起来很甜的罐子,他打开,尝了两口。

接着再打开,又尝了两口。

最后喝到了一口毒药。

他懊悔不已,可是那几口甜药已经下肚,无法赎回了。

如果他会控熵的艺术,他至少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第一种,先喝了两口甜药,然后结清所需的代价,他将不欠瓶子什么。于是再喝两口,再结清。最后喝到一口毒药,他便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第二种,在打开罐子之前他已经备份好了整个系统,喝了五口药后,立即回滚。熵便清零了。

程序的核心是每个函数只负责自己的那部分是正确的,错误将提交到上级,整个程序的错误将有一个专门的异常处理程序处理。

例如在安卓系统中,每个程序一旦产生了异常,将会被 runtime 主程序直接杀死然后重启,而不会选择费力地去修复。

在我学习程序的这几年,这些理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让我时刻保持关注自己的“熵值”:我的“程序栈”里目前正在处理哪些东西,处理的优先顺序是什么,现在是否合适再加入什么。

所以从我自己来说,很感谢这几年的风雨豪迈,无数的挑战与压力教会了我宠辱不惊的扫除力、修复力和定力,让我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大脑是一片足够强大的 CPU,让我在遭遇战时能够第一时间问到:

  1.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背景。
  2.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路线。
  3. 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支持。

而非: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picture 10

虽然从悲观角度,人永远不可能像程序一样精准地活着;从感性角度,人有时候就需要一些“信仰之跃”。就像战争年代,有信仰的人不少,但活下来的不多。

所以,我也仅仅只能从我的一些感受中,给出一点点参考建议: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与过程,控制自己的熵值,这样即便泰山崩于前亦能面不改色。

毕竟人这一辈子,生死而已,浮寄于天地之间,能醒着活,便不醉着过。

当下的价值: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很多时候,无非只是想做成一件事。

可我们始终会碰到做不好的时候。

一年,甚至又一年,都原地踏步的感受,我想,有人会明白。

我们总希求上天能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等项目结束了,等考研结束了,等这个月过去了,我们把主动权交给等。

我们很多时候,似乎能做的只有等。

但这并不是全部。

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喝鸡汤了,但我强烈建议没有喝过的可以喝一喝, Mateusz M - YouTube 曾经给我过许多力量。

picture 4

印象最深刻地一句话便是:“你永远也不会准备好”。

难道不是吗?

PPT 永远是最后一刻还在奋力修改着。

程序在最后交付的时候还会有 bug。

约会过去了三天还会思考那天的帽子是否不合适。

……

生活,有时是会这样的。

但即便真地遇到了“可预期的失败”,那又如何呢。无非大哭一场,无非在深夜里买醉,无非连续三个月躲在虚拟世界。

之前一位“八年抗战”的研友问我,如果我站在他角度,我会选择怎么做,随便找个人结婚?或是继续透支考研?

我说,不,我给不了你答案。你只告诉了我你的现状,这是一个点的信息,我无法根据这个点给你建议。

我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明白,过去墨迹已干,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与将来。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七十岁了,眼里还能有如孩子般的光;而有些人才二三十岁,却觉得人生一片黑暗。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那是因为前者没有经历过后者所经历过的事,你没有资格去指责后者。

是。

所以我确实没有资格说任何别人的事,包括这位研友。

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

天不救兮,唯有自救。

每一朵花开,都会划过时间的寂寞,静待花开。

picture 11

感谢的意义:大声告诉你们其实我很在乎

不知不觉,又胡诌了一顿文字,我向来不是很擅长表达,很多时候,也没有多少表达的意义,但我依旧还是努力去表达些什么,与我而言,这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是时候到了表达我最不擅长的一部分了,关于感谢。

我理解中的感谢,也许未必是不落俗套的,但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确实很想感谢一些人。

我知道,感谢是不能乱感谢的,否则会让被感谢之人面里无光,所以我忖量很久,考虑到我其实是一个毛病如此多的烂人,也许仅在某一些领域小有一些收获,所以我希望能将我自己抽离分解,针对这些分别感谢。

第一,考虑到这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原创公众号,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所以首先感谢所有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们,尤其是考研自习室那段时间,让我又结交了几个一起奋斗的好朋友,他们鲜净可爱,带给我很多力量。

第二,我也没指望通过公众号去赚钱,我知道某些公众号随便一发文章,打赏都能上万了, 贫富差距很大,但我确实不在乎这个,做技术的人一般都比较务实,但还是很感谢一些朋友经常能够慨然相助,混点馒头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第三,尽管我菜到一篇论文也没发过,并且已经离校很久了,但还是特别感谢金融学院郑登元老师曾经给过我学术上的指导和为人上的表率。郑老师是我们台湾的好朋友,孤身一人在南京,办公室经常秉烛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每个学生临走时郑老师都会亲送到走廊,在“学风日下”的当代,让我感受到建国年代学者为学的风范,让我觉得学术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一件事,随手建模严谨分析成为基操,一步步影响我成长为一个理性人,感谢!

第四,很感谢一路走过来一直支持我的一些朋友,尽管生活所迫,山海所隔,我们都不能有一丝机会可以畅快饮酒。人生往往是这样的,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才会眼里有光,内心有火,我们每个人看似如此孤独,但我们永不寂寞。

picture 5

picture 6

picture 7

感谢是感谢不完的,即便是和你正争锋相对的“敌人”,也有很多值得感谢的地方,因为他们让你成长更快,同时他们也一定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唯有以永远热忱的赤子之心,面对这个世界,才不枉走此一生。能微笑,绝不愤怒;能愤怒,绝不妥协;能妥协,绝不后退;能后退,绝不止步不前!

2022,活着!

picture 8

picture 9

谨以来自五千二百米对八千八百米的仰望,祝我所有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勇往直前!And the most most most important: MAY PEACE WITH YOU.